隔离不隔心!一个记者的隔离日记

2020年2月7日

8点半房间里电话准时响起,提醒我早饭已经在门口了,要凉了,接着又叫我注意量体温,量好温度发到微信里告知。我赶紧先量体温,36.7度,发过去,写了一句:辛苦您了!对方回:不客气。

微信群里,一天两遍,我们一家四口相互也各自通报体温和身体状况,看到四个都写:正常!才放心下来。最怕是孩子爷爷奶奶来电话问情况。他们八十多岁了,不能让他们担心!可他们平时是每天要通电话,和孩子聊两句,这段时间又一直没见。奶奶每次联系都用微信视频,吓得我们编各种理由,孩子上网课不方便视频,在做饭不方便视频等等,挂断奶奶发起的视频请求,再打电话过去。装作一切静好,频频向老人保证:“不出门的,家里菜够得,您放心,上班的口罩也有”。

今天的早饭是一碗粥,一个蛋,一罐酸奶,两个包子。对于众多在家隔离,一家两天只能采购一次,冰箱存货已经告急的朋友们来说,算是很奢侈的了。吃好,我把生活垃圾放入一种专用的黄色垃圾袋里,隔离告知书上有写,这种专用垃圾袋目前很紧缺,要尽量节省着用。

为了避免病毒通过粪便传播,在医学隔离点所有的卫生纸要求一律马桶冲走,我发微信提醒隔壁的老爸。他半天才回我:“明白”。我问他,你在干啥呢?他发来一段语音,原来在听音乐。

想想真的是苦中作乐,在隔离点,一个屋只有一个人,高铁上外放音乐的大叔要被骂的,现在我家老李大胆的放,反正不会影响到别人。

老爸在听音乐,我选择不编新闻审稿的时候就捧着本书,在屋里来回走。一边走一边看步数,上午走了5000步,下午5000。一万步,运动和阅读都没耽误。

一个上午过得很快,一天里只有开门拿三餐的时候,可以看一眼住在对门的孩子,我们约好了,一起开门,中午送餐时间到了,竖起耳朵听,有脚步声了,隔着猫眼看见一位工作人员,在一间一间门口放饭。

我们是密切接触者,要自觉,我们等他走了,脚步声没有了,在微信里相互招呼,现在开门!只有两三秒时间,隔着口罩孩子在冲我笑,我放心了。

隔离的日子,我们家四口一直在微信群里相互开玩笑,爱吃肉的外公看到午餐主菜是鱼,就开始开玩笑,祈祷晚上有肉肉,但是第一个在群里晒光盘行动的也是外公。我说你要是吃不惯,我要不叫外卖?他马上说,不要去给人家添麻烦,我们在屋里呆呆就好,人家是一直在上班,还冒着风险,怎么好意思的。

一天时间,我们大人在网上办公,孩子四堂网课,加上背单词,学习节奏一点没有变慢。隔离点有免费wifi,网速很给力,老师每次结束发来课后总结,我们都积极为她点赞,她也很开心。

回想进隔离点那天深夜,坐在120急救车里,我的娃惊慌地眼神,我觉得此番经历,对她也是一种历练。

疫情面前,没有局外人。每一个个体都是国家的一份子,国家有仗要打,每个人都得是靠得牢的战士,不慌里慌张,更不悲悲切切,要做好自己的本分。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时间:2020-02-10 来源:西湖之声
作者:记者 李萌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