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川:用“四力”锻造自身 做新时代传媒人才

——全省媒体新人增强“四力”新闻业务(宁波)培训班学习心得

8月5日至9日,浙江省记协主办的2019媒体新人增强“四力”新闻业务专题培训班在宁波召开。我有幸参与这次培训,与来自省内各家媒体的百余名新老记者相识相聚,一道学习,共同探讨媒体行业的当下与未来。
 
用“四力”要求与衡量自己

浙江省记协副主席俞文明和秘书长傅亦军两位老师,深入浅出地传达与讲解了习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讲话的精神,并指导年轻新闻工作者如何践行“四力”。

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宣传思想工作要着眼“三新”、增强“四力”,即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强脚力,就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始终走在路上,新闻工作者要到现场去、到第一线去、到老百姓和群众中间去。强眼力,就是要不断淬炼观察力、发现力、判断力、辨别力,只有通过敏锐的洞察与深入的思考,才能辨是非,分真假,断美丑。强脑力,不仅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更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看本质,辨是非。强笔力,就是要勇于表达、善于表达、及时表达。面对全新的传播环境,笔力就是制作融媒体新闻产品的能力。

对于初入媒体这一行业的年轻记者来说,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习总书记提出的“四力”要求就是最佳的工作指南。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是新闻工作者的坐标轴,我们要在具体的工作中朝着这四个象限去拓展、去延申。要把“四力”当作度量衡,来考察我们的每次采访、每一篇稿子、每一个融媒体产品,是否都有这个方向的努力。我们要在实践中切切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点满“四力”的各项技能点,只有拥有过硬的本领,才能应对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问题。
 
用新知识新手段适应新时代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智能设备的发展,微博、微信、梨视频、B站、抖音等各色社交媒体平台、新闻资讯平台层出不穷,他们的目标受众、用户偏好、内容模式各不相同,国内的媒体环境不仅仅面临着媒介介质的淘汰更替,而且也面临着受众分散、传播不足、噪音增多的难题。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之下,官方媒体该如何迅速占领新媒体,如何扩大传播力?

浙江省网络视听节目协会副会长钱黎明老师,为我们讲授了在全媒体时代下,记者该如何作为。他认为,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第一价值是快,记者要即时报道、滚动报道、过程报道;要利用新技术、 新手段做到原生态传播;利用好网络媒体快速、立体、双向、整合的优势,来做全方位、深层次的深度报道;要积极利用好民间线索、民间资源;在制作新闻产品时要有互联网思维,要追求提升读者的用户体验等等。

浙江日报数字编辑部主任记者黄昕用丰富的数据新闻、H5案例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如何“用图像讲故事"。黄昕提出,信息可视化不是换一种表现形式,而是要利用图像的表达优势来传播新闻。在信息制图时,不仅仅要寻找独特的视角,而且要擅用不同技术,增加交互设计,用社交心理来考虑读者的分享意图。

技术的冲击也仅仅是介质层面的,真正改变传播环境的是人们媒介习惯的变化。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的易得性大大提升,但也导致了用户接收信息的浅层性与碎片化,也正是如此,对注意力经济的讨论在当下会如此热烈。我们媒体,尤其是官方媒体,在广大受众严重一直有一种“严肃”与“权威”的形象,在天然地具有“草根性”的互联网媒体面前,我们一方面可以变换姿态,用新鲜的技术手段、亲民的话语模式来传播新闻,一方面在重大事件和谣言面前坚持“严肃”与“权威”。

优质内容是新闻的立身之本

媒介日新月异,但无论是纸媒时代、门户网站时代,还是客户端时代、小程序时代,讲清事实、讲好故事永远是新闻的立身之本。

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的吴生华教授从新闻创优的角度讲授了新闻文本写作的规范性和优化方式。他将一篇篇获奖新闻拆解,大到文本的信息含量、意旨提升、谋篇布局,小到遣词造句、采访对象的选择等角度都进行了精准剖析。吴老师还列出诸如主体事实和背景缺失、消息写作不规范等新闻创优的十大问题,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具体的范例。

浙江之声新闻中心高级记者李方存老师以主题报道创作为主题,讲授了主题报道写作类型和创新手法。对我们这些刚入行的“萌新”记者来说,在目前的工作中接触重大主题报道的机会较少,而且这一类报道新闻性不强,并且难以操作。对于重大主题报道的难点,李老师从10个方面进行分解,例如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以点上故事反映面上主题、挖掘地域性典型经验等。

来自宁波电视台的闫全老师以中国好笔贝发造、淳安被拐女童案入手,剖析在当下新闻传播的定力与新闻力。甬派新闻客户端的张璟璟老师则分享了她是如何策划、编辑世界第一大港成长记这个融媒体新闻产品的过程。
 
常悬一把道德与底线的戒尺

除了传播理论与新闻业务的指导之外,本次培训还设置了新闻伦理方面的课程。来自浙江省新闻道德委的陈青华老师,则以更为真实的案例向我们介绍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的风险与危险,并清晰地点明了记者工作的边界所在。

在报道新闻时,我们不仅要主动远离有偿报道、虚假报道、低俗报道、不良广告这新闻“四害”,而且要破除对互联网资源的习惯性依赖,避免新闻侵权、洗稿的低劣做法。在具体的报道中,要平衡新闻来源,明辨真相是非,对我们发出去的报道负责,对我们的采访对象负责。

新闻事业是社会的瞭望塔,记者是真实历史的记录者。我们是具象化的媒体,我们拥有的不仅是一只可以写作的笔,我们拥有的是媒体的响声,是千万读者。我们的一言一行、一词一句,都在记录着这个时代发生的点点滴滴,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洗涤,这些文字就成为了后人研究与还原当下生活的史料。对于我们手中的笔和纸,我们必须不停追求真相,必须永怀敬畏之心。

为期五天的学习中,我们还走访了余姚市梁弄镇横崁头村,不仅近距离地触摸到了红军抗战的艰苦奋斗史,更见证了崁头村走向富裕的辛勤创业史。培训时间很短暂,但学到的内容却很丰富。既有来自浙江省记协、新闻道德委的老师,高屋建瓴地传达讲解新闻政策与舆论工作,也有来自浙江日报、浙江之声、宁波电视台、甬派新闻的一线记者分享工作经验与采访故事,还有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的教授指导新闻文本规范。除了案例鲜活、内容扎实的课堂教学之外,还有现场采风活动,真正做到了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时间:2020-10-20 来源:浙江省记协
作者:王一川(浙江日报)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