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记协网 > 史海钩沉 正文

印象·范敬宜:爱吃"大食堂" 选读者来信上头条

  印象四:老范“打的”赴会

  历来两会期间,报社的车队把保证记者采访用车,当作政治任务,记者去人民大会堂采访,坐单位的奥迪、桑塔纳是天经地义,哪有不坐的道理?何况老范既是总编辑又是人大代表。1998年3月8日,老范偏偏“打的”赴会。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个个都是“政治家”,这是出了名的。坐他们车的天南地北什么人都有,他们的信息来源丰富而且新鲜。你不开口,司机也会打开话匣子,主动跟你聊天。果然,“你是人大代表?去大会堂应该是去开两会吧?”话匣子就这样打开了,司机发表他看到的感受到的种种问题以及他的治理方略——“你看这路面,今儿个开膛,明天平好了,过不了几天又刨开了。正如侯宝林的相声所说,北京的路面应该按拉锁!不能设个部门协调一下吗?”(凭记忆,大意)……转眼间,到了人民大会堂,谁知因为聊得太投入,老范竟然忘记付费!幸好他记下了车的电话号码。

范敬宜

  1998年3月11日,他写的《“打的”赴会》在人民日报见报。这篇别样文章看似平淡,但仔细琢磨,却耐人寻味。这应是一篇有突破意义的报道。关于两会,因为年年开年年报,形成套路,记者、编辑都有难以突破的压力和苦恼。老范的《“打的”赴会》却跳出会场,走向会外基层百姓。代表委员写提案、发言稿属于常规,的士司机关心两会,则把两会延伸到会外,表现了老百姓对两会的关注,自然、生动、亲切。老百姓关注会议,这会才有意义。从老范记出租车电话这个细节看,这次采访,应该是有心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绝不是为了省汽油。

1998年3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范敬宜《“打的”赴会》一文

 

时间: 2016-07-25  来源: 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
作者: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