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采访”更考验新闻工作者脑力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新华社AI合成主播雅妮通过黑科技“跨入”宁夏,来到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的家乡。在沉浸式的场景中,马慧娟回答了提问。这是新华社此次全国两会不断使用的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新闻工作者不断提升脑力,让“云采访”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今年的全国两会,在3月如期而至。这“如期而至”的背后,是中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所作出的诸多举措的强力保障。为有效防控疫情、共同维护公共卫生与健康,今年两会的新闻采访工作仍主要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云采访”成为两会新闻报道的新常态。

   之前很多能在现场的记者,现在只能隔屏采访,与往年主动“围堵”代表相比,“云采访”更多的是“等”和“约”,这除了考验记者找联系方式的本领,更考验着新闻工作者的脑力,需要新闻工作者尽量做好“三个研究”。

   研究采访对象。对拟采访对象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在关键时刻对话不掉链子,高质量完成新闻报道任务。

   研究更多领域。一些记者走出“舒适区”,到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在线旁听,然后动脑思考,在“云采访”时提出适合采访对象回答又符合自家媒体定位的问题。在面对面采访不方便的当下,跨领域的碰撞,有的时候会带来惊喜。

   研究发言内容。特殊时期,在线会议室已成为集中采访的主要方式。笔者观察到,很多记者在进入在线会议室采访前,会提前拉个微信小群交流采访提纲,发挥集体智慧合并同类提问、梳理提问顺序,提高群采质量。当有许多记者一起提问时,成稿过程中更需要潜心钻研代表委员的发言,做好合并同类项的工作,找到这些问答间的逻辑联系,不断提炼和概括,撰写出更符合自己媒体定位、更有角度的综合稿件。

   移动互联时代,独家垄断信息已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对海量信息,思考才是记者的制胜法宝。接下来的两会时间里,期待更多新闻工作者多思勤想,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并能真正被记住的产品。

 

时间:2021-03-1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袁舒婕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