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张百新:不断增强“四力” 努力谱写新闻宣传工作新篇章

    四、增强“四力”是新闻宣传工作履行使命任务、完成“两个巩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对新闻宣传工作者来说,增强“四力”不是挂在口头的高谈阔论,而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实践要求。在具体工作中,把握“四力”,需要统筹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统筹把握使命任务与能力水平的辩证关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不断提出新使命、作出新部署,不断提高的任务要求和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能力水平掣肘之间的矛盾正在成为一个主要矛盾,不仅严重制约着新闻宣传工作作用的发挥,甚至可能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和政权安全带来负面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增强“四力”,提高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能力水平,不仅仅是业务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

    二是统筹把握“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与“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辩证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从“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彼“四力”与此“四力”,从逻辑上看,正是“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没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所带来的优秀的新闻舆论产品,“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可以说,“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所起到的是基础性、支撑性的重要作用。如何把“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与“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融会贯通,以前者的新成就实现后者的新境界,是摆在新闻宣传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命题。

    三是统筹把握继承与发扬的辩证关系。重视“四力”是我国新闻从业者的一项光荣传统。1935年,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西北旅行考察,走访50多个县市,行程万里,于是有了名作《中国的西北角》;自70年代到90年代,名记者穆青曾六访兰考,八下扶沟,四去宁陵,八进辉县,两上红旗渠。饿了,路旁小店买几个烧饼,吃一碗面条;累了,老乡家的炕上歇一宿,和农民拉拉家常,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代表的《十个共产党员》就在其中诞生,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代读者;新华社领衔记者张严平,跟着王顺友重走马班邮路,来自亲身经历的报道《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带给无数读者最真切的感动。更早之前,民国时期著名记者黄远生也曾经提出新闻记者的“四能”:能想(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能奔走(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所在)、能听(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能写(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风度)。从范长江到穆青、张严平,从黄远生的“四能”到今天的“四力”,其中既有共同的规律性认识,又注入了新的时代特征,这要求新闻宣传工作者把握好继承和发扬的辩证关系,把“四力”牢牢建立在以实践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上,真正实现为人民而奔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鼓与呼。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四力”看似是一个“小”问题,实则关系着大格局;看似是一个业务要求,实则衡量着政治站位。新闻宣传工作“要在守正、贵在创新、重在实践”,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不断增强来推动新闻宣传工作再创新境界,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宣传战线的殷切期待,也是新闻宣传工作者做好自身工作,履行好使命任务的必由之路。(作者张百新为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时间:2018-11-07 来源:中国记协网
作者:张百新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