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记协网 > 三项学教 正文

中央部委专业报初评作品给我的三个印象

      编者按:4月23日至5月17日,受中国记协委托,中央部委专业报初评评委会对中央部委专业报上报的作品进行初评。评选中,什么样的作品能打动评委,他们对作品有何评价?今天让我们听听中央部委专业报初评评委怎么说——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媒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开:近年来,新媒体以其海量信息和传播快速的特征,极大地冲击着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和传播。在这样的媒介生态下,报刊间的新闻竞争焦点逐渐由“首发”和“独家”之争转移到“观点”“角度”和“深度”之争。这次中央部委专业报参评作品突出的特点是整体作品水平有明显提高,在抓准选题、力求时效、提高专业、重视效果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选题覆盖面广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新闻舆论工作的讲话。这些讲话,不仅厘清了“职责和使命”,强调了“党性原则”,同时对如何适应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如何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深刻改变,如何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中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等一系列问题,给出了针对性极强的解决办法。

    这次参评作品一共是105件,其中消息12件,评论21件,通讯与深度报道42件,系列报道22件,国际传播3件,新闻论文5件。

    从选题看,整个参评的作品在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和报道上基本做到一分为二:

    即全面地看问题,既看到问题也看到成绩,既看到挑战也看到机遇,既看到困难又看到希望,这次报送作品的选题涉及面广,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触角触及到社会问题的诸多方面,真实反映了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叙事更具吸引力

    新闻写作不仅需要关注“说什么”,还讲究“怎么说”,从叙事学中汲取营养,可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新闻叙事角度是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叙述时所选定的口吻、身份,它体现了记者和所叙述事件的一种对应关系——事实与表述。

    从功能上看,叙事角度的选择和变换,可以增强新闻的文本价值,使新闻报道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讲故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给记者一个很大的空间,可以强调新闻事件戏剧性和叙述性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将新闻事件演绎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语言简洁流畅,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可读性和感染性。

    存在的不足

    研读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中央部委专业报会员单位报送作品时,我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对重大事件的生动记录、源于生活和基层的鲜活稿件、直击社会问题和从以小见大入手的各类佳作写作的魅力,也看到了一些报送作品的不足之处。

    有的作品选题角度非常精准,但由于在报道角度的选择、信息的多寡、尺度的分寸和细节的安排方面不到位,导致一篇好的选题的报道没有做到内容饱满、细节抓人、“收与放”统一,不免让读者有不解渴之感。

    比如:中国中医药报通讯《我自己也很喜欢看中医》,虽然这篇报道努力从新闻中寻找线索,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现实生活,体现出新闻报道的“三贴近”原则,但由于采访不足,素材挖掘不够,导致作品未能体现出一篇优秀通讯应有的特点。

    再如:中国新闻社的《现场直击:尼泊尔首都亲历8.1级大地震》,这是一篇有关重大突发性事件的通讯,记者在事发当天冒着生命危险奔赴现场采访,获得一手资料,在做到时效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用精炼、朴素的语言向读者讲述罕见灾难发生时的真实场景。然而,由于通讯需要有情节的展开,需要有相对完整和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而这篇通讯缺少的就是情节和过程,于是整个报道显得不那么丰富、全面,其容量也缺少厚实、充足。(张开)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时间: 2016-06-15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