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丽斋:一双“鹰眼”看嘉兴 一支“锐笔”写民情
应丽斋:一双“鹰眼”看嘉兴,一支“锐笔”写民情
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副总编辑) 应丽斋
应丽斋,现任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副总编辑),高级记者,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
大学毕业后,应丽斋被分配到嘉兴冶金机械厂宣传处,从事厂报采访编辑工作。1995年考进嘉兴科技报社,1997年进入嘉兴日报社,从没有条线的机动记者做起,成长为热线、农业、经济、时政等条线的多面手,在2000年被评为报社首批首席记者。
走上管理岗位后,她长期担任主要采访部门负责人并兼任县(市、区)分社社长。2021年升任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分管《嘉兴日报》和“读嘉”新闻客户端。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成立时,她主导了“读嘉”新闻客户端的改版上线。目前,她负责日报新闻宣传工作,统筹整个集团的重大时政报道,领衔“嘉兴市应丽斋文化名家工作室”,牵头“浙江宣传”公众号嘉兴供稿工作。
34年新闻实践中,应丽斋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忠实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确保零政治性差错,主创作品获省级以上新闻奖逾百件,其中浙江新闻奖一等奖27件。个人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嘉兴市十佳新闻工作者”“嘉兴市十佳文化人才”“嘉兴市‘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称号。
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应丽斋已连任嘉兴市第五届至第九届共5届历时25年的人大代表,两度当选浙江省党代表,深度参与总结了“新农村经济现象”“零资源经济现象”等具有影响力的嘉兴八大经济现象,领衔提炼了“梧桐树现象”“连理枝现象”等嘉兴新八大现象,为地方发展提供经验总结。
坚守新闻情怀 做为民发声的践行者
“身处信息洪流之中,新闻人的情怀不能丢。”这是应丽斋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份情怀,根植于对土地的深情和对人民的赤诚,化为“一追到底”的韧劲和“舍我其谁”的担当。
2002年,一次普通出行让她敏锐地捕捉到新建城区公交覆盖滞后的民生痛点。她立即带领团队展开深度调查,足迹遍布市区、新区和市域交界,亲身体验并梳理“痛点”“堵点”“难点”。随后,《嘉兴日报》连续推出18篇重磅报道,组织14场座谈会,架起沟通桥梁。强大的舆论推动力,使“城乡公交一体化”被列为2003年嘉兴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之首。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乘101路公交考察,为这项改革点赞。这项惠及500多万新老嘉兴人的工程,是其“为民发声”最生动的注脚。
这份情怀,更体现在面对艰难险阻时舍我其谁的闯劲中。2001年11月,为追踪江浙交界拦污筑坝事件中盛泽污水对嘉兴的危害,应丽斋遍访麻溪港两岸村民获取第一手证据,并扮成打工妹,冒险深入盛泽印染企业暗访,跟随环保执法人员深夜取证。扎实的采访为上级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最终帮助嘉兴渔民赢得官司。她始终坚信,新闻的力量与尊严,根植于对专业价值与公信力的矢志坚守。
二十余载蹲点 甘做扎根大地的记录者
农村是富矿,高楼里的空谈不及泥土的芬芳,报表上的数字难绘百姓的悲欢。出生于永康山村的应丽斋,骨子里镌刻着对土地的深情。在走上管理岗位前,她坚持将三分之二的时间扎根基层。嘉善姚庄、桐乡濮院、平湖新埭……这些她持续跟踪20多年的“乡村观测点”,成为解读嘉兴乡土变迁的鲜活样本。
其中,姚庄镇的故事尤为动人。28年前初访姚庄,它是嘉善最小最穷的乡镇,交通极为不便。为赶早班车,应丽斋清晨6点出发,辗转三趟车,近午才能抵达。许多人质疑这偏僻之地能有什么新闻。然而,她却用独特的“鹰眼”看到了潜力。
二十余载寒来暑往,她笔下关于姚庄变迁的文字已逾20万。《姚庄:科学发展的乡镇样本》《姚庄:幸福乡村的读本》接连斩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而姚庄,也在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中多次夺冠,实现华丽蝶变。姚庄的干部、群众把她视为 “编外镇民”,当小镇的荣耀与她的笔墨交相辉映,这场新闻“长跑”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
有价值的新闻,必如稻穗般深深扎根泥土。她不仅自己这样做,还把这种做新闻的精神传递给更多记者。针对当前年轻记者不了解农村、不懂得和基层打交道的普遍困境,她在2025年发起了“百村调研行”大型采访行动,目标是两年内带领年轻记者蹲点调研嘉兴100个村(社区)。倡议一经发出,便有20多名记者踊跃报名,80%为“95后”。从蹲点准备、进村采访、撰稿修改、事后复盘,应丽斋全程亲自指导、面对面辅导。
年轻记者感叹:“应老师提问亲和,像拉家常,却总能让人说出心里话,我终于知道该怎么采访了。”22个村蹲点结束时,许多记者表示,这场新闻行动,既是一堂生动的新闻课,也是一次思想溯源,在讲好嘉兴乡村振兴、改革开放、共同富裕故事中,坚定了记者的人民立场、媒体情怀。
与时代同频 勇当媒体变革的探索者
在嘉兴新闻界,提起应丽斋,总离不开八个字:“富有激情,勇于变革”。早年亲历国家二级企业由盛转衰直至破产,让应丽斋深知,没有一劳永逸的职业,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
作为嘉兴最早带队进军微信公众号的资深报人之一,为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她曾关注上百个热门公众号,钻研标题、话术、选题与吸粉之道。她和团队还摸索出许多因地制宜的“土办法”,助力“嘉兴日报桐乡新闻”“嘉兴日报”等账号率先在嘉兴突破10万粉丝。分管“读嘉”新闻客户端后,她力推“战队机制”,推出揭榜挂帅,鼓励年轻记者自由组队,以擂台赛形式创作新媒体产品,推动客户端用户量在短短两个月内从50万飙升至100万。
“浙江宣传”公众号上线后,她将其视为推动记者转作风、改文风的练兵平台,领衔“嘉轩”战队积极供稿,培养了一批骨干记者,并把经验导入本地媒体平台,打造了“嘉一度”“走向冠军之路”“村问”等特色栏目,让新闻报道面貌焕然一新。
她甘为人梯育新苗。应丽斋高度重视“传帮带”,将培养年轻人视为自己的使命。她常感怀自己从举目无亲到担任副总编,离不开前辈提携。她希望将这份幸运传递下去,让每个追梦者被鼓励、被看见、被肯定。她领衔的“应丽斋文化名家工作室”入选嘉兴市第二批文化名家工作室,汇聚10多位骨干记者,其中一人获评“浙江宣传金笔杆”,一人代表团队参加省委书记主持的座谈会。
新闻是应丽斋的“精神原乡”。她表示,只要在岗一天,就会继续以“鹰眼”洞察嘉兴,用“锐笔”书写民情,“记者最大的幸福,是白发苍苍时还能为时代作注。”
作者:应丽斋 编辑:刘卓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