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川西,寻访长征路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5月17日至22日,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新闻工作者赴四川甘孜、阿坝两州,开展“寻访长征路”——寻迹溯源自强不息弘扬长征精神调研采访活动,记者参加了此次活动。

泸定桥

   泸定桥:大渡桥横铁索寒

   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挥毫写下《七律·长征》,其中“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豪迈诗句,让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家喻户晓。全诗共八句,将“大渡桥”与五岭、乌蒙、金沙、岷山并列,足见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一次奇绝惊险的战斗。

   2025年5月17日,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寻访长征路”第一站,来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这里是出川入藏的必经通道,被誉为甘孜州的“东大门”。

   初夏的泸定,风轻云淡,站在泸定桥东岸,湍急的大渡河从桥下流过,一路奔涌,斗折蛇行。

   泸定桥是一座铁索桥,建成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桥凌空飞架,13根铁链固定在河岸桥台上,9根作底链,4根分列两侧作扶手,共由1.2万多个铁环相扣。泸定桥是当时全长1000多公里的大渡河上唯一一座大型桥梁。

   今天的泸定桥,人流如织,无数游客驻足瞻仰,已成为泸定红色旅游的标志性景点。游客在桥上缓缓行走,聆听脚下铁索的声响,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1935年5月26日,中央军委作出沿大渡河东西两岸分兵北进,迅速夺取泸定桥的决定。5月28日,红四团出发没走多远,就接到必须在5月29日夺取泸定桥的命令,彼时他们离泸定桥尚有120公里。

   为了抢时间,红四团吃干粮、喝冷水,昼夜疾进。距泸定桥6.5公里有段山路,仅容一人通过,一侧是斧劈刀削般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就会滚下大渡河。红四团经过此地,天刚蒙蒙亮,战士们用绑腿做绳子相互拉着,把部队串联起来往前走。

   5月29日黎明,红四团终于按时赶到泸定桥西岸,是日下午,在西桥头吹响夺桥战斗的冲锋号。由22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在军号声和呐喊声中,冒着枪林弹雨,向桥头攀爬前进。接近对岸时,敌人在东桥头放火,铁索被烧得滚烫,战士不顾熊熊烈火冲过去……后面紧跟的突击队,边铺桥边冲锋,前赴后继,与敌人展开激战。

   “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今天,我们徜徉在泸定城,这座红色名城,静谧而美好。大渡河上,除了见证历史的铁索桥,更横跨着猫子坪大桥、康巴大桥、兴康特大桥等现代化桥梁,结束了沿河数万百姓依靠皮筏子和小木船往来的历史。

   建于2018年的兴康特大桥,以红色为主色调,凌空架设在海子山和二郎山之间,桥长1411米,4车道高速公路。当大巴车风驰电掣地驶过这座屹立于深山峡谷中的大桥,蓝天丽日,红桥飞架,熠熠生辉,让人产生一种悠远的追念和思索——

   泸定桥,铁索未寒。

则多山

   雪山: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飞夺泸定桥、渡过大渡河后,于1935年5月31日,召开泸定会议,讨论并决定前进的路线。

   彼时摆在红军面前的路有3条:一是向东进军,抵达松潘地区,但是国民党早已在此路线上布下重兵;二是向西进军,抵达丹巴嘉绒藏族地区,路上少数民族众多,易发生冲突;三是从中间山麓直接翻过众多雪山。

   为了迅速甩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中央红军毅然决定踏上征服雪山的道路。指战员们身穿单衣、脚着草鞋,把辣椒煮成辣椒水,一人一碗,出发。

   5月18日,“寻访长征路”团队从康定出发,沿318国道向道孚进发,准备翻越红军经过的海拔4300米的折多山。

   大巴车在蜿蜒曲折的山路行驶,谷幽峡深,椴、枫、桦、杨,各种不同色彩的树,仿佛盛大华美的色彩交响,远处巍峨的雪山在蓝天下美轮美奂。队员们兴奋地拿出手机不断拍照。没过多久,植被越来越少,积雪越来越厚,空气愈发稀薄,车外寒风夹杂雨雪,队员们感觉喘不过气来,脑袋发胀,耳朵发出阵阵鸣叫,车内一时静寂无声。

   车过折多山垭口,海拔逐渐下降到4000米左右,队员们仿佛“活”了过来,发出深深的感叹:“依靠现代交通工具爬雪山,尚且如此辛苦,当年红军仅凭脚力,翻越崇山峻岭,需要付出怎样艰苦卓绝的体力和毅力!”

   据介绍,在二万五千里跋山涉水中,红军翻越了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当年红军将士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须在上午9时后下午3时前,否则会有被冻成冰雕和意外跌下山崖的风险。有同志太

   累了,坐下去想休息一会儿,可是一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

   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二座大雪山叫梦笔山。为打造一个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的重要教育基地,2016年,当地在梦笔山开辟了一条“雪山红路”,长1.7公里的崎岖山路,供瞻仰者从3860米的山腰爬到4114米的垭口。而1.7公里,只及红军长征路程的万分之一二。

   因为时间关系,“寻访长征路”团队没有用脚步丈量“雪山红路”,而是乘车来到马尔康市马尔康镇,参观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这里展示了红军长征途经阿坝州时翻雪山、过草地和建立革命政权的艰苦卓绝历程。

   在偌大的纪念馆里,有这样一组数据:长征平均每走一公里,就有三四名红军将士牺牲。记者驻足凝视,心底顿时泛起阵阵肃然敬意——

   这就是用鲜血染红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红原日干乔湿地

   红原:大军西去气如虹

   行走川西,高寒缺氧,胸闷气喘,豆大的雨点和晴空烈日转瞬交替,蜿蜒的山路和湍急的河流并行向前,大巴车不时急转弯和急刹车。

   “寻访长征路”团队的新闻工作者,6天中行走在高山峡谷、皑皑雪山、茫茫草地,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山高路远坑深”。还不时遭遇高原反应失眠、头晕流鼻血,但于那“史诗般的远征”而言,这些困难与艰险不值一提。在红军三过壤塘的石波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当地一位60出头的村民得知我们是来寻访长征路,笑着说:“坚持向前走,不能掉队,这是一位老红军经常提及的话。”

   “寻访长征路”的最后一站是红原日干乔大沼泽,这是红军过草地最为困难的一段,小学课本教材《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的感人故事就发生于此。

   红原县,平均海拔3600米。1960年,周总理亲自命名,建立红原县,意为“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遂闻名于世。

   1935年8月,红军踏上了这片被称为陆地上的“死亡之海”的草地,开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时值雨季,连绵不断的阴雨让本就泥泞的草地变得更加寸步难行,战士们的鞋子被泥浆紧紧吸附,每迈一步都需要耗费巨大的体力。有战士稍有不慎陷入沼泽,其他人纵然奋力相救,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被泥沼一点点吞没,最终只留下一顶军帽漂浮在水面上。随着行军的推进,携带的粮食逐渐耗尽。战士们靠吃野草、树皮来充饥。饥饿和疲劳让许多战士倒在了草地上,再也无法站起来。

   红原县融媒体中心的同仁介绍,红军过草地仅仅7天,就有上万名英魂长眠沼泽。

   90年光阴荏苒,红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的“死亡陷阱”日干乔大沼泽,今天已经变成日干乔湿地景区,草地很美,深浅不一的绿,如雾如烟,令人心醉,远处,成群牦牛在悠闲吃草。景区的石碑上刻着“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等字样。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句诗:“拂开大草原上的草,吸着它那特殊的香味,我向它索要精神上相应的讯息。”在红原,该索要什么精神上的讯息?

   记者抬头刚好看到镌刻在“红军过草地纪念碑”碑身上的文字,“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这不正是我们此行所要汲取的精神伟力。

   在红原一小餐馆里,女店主眉飞色舞地指着墙上照片对食客说:“去年8月,汪峰、胡彦斌、飞儿乐队、信乐团等音乐人在红原参加雅克音乐季,纵情放歌,点燃了大草原盛夏的激情与梦想。这是我与他们的合影。”

   记者不禁浮想联翩:大草原,星辉斑斓,音乐奔放,穿透心房,吸引着无数游客奔赴一场雅克音乐季的狂欢盛宴。

   5月22日,午后,我们作别红原,返程路上不时可见城市宣传展板,“四川最具人气高原湿地”“四川省十大最美草原”等等,日干乔见证了红原的历史,凝聚了红原的奋斗。

   再回首,深情凝望,唯有祈愿——

   红原,明天会更好。

 

时间:2025-06-16 来源:绍兴日报新周刊
作者:记者 沈卫莉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