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传媒AI节:一场紧跟趋势的县融练兵

   数字浪潮奔涌,正深刻改变着传媒行业。在这场由技术引领的变革中,不少媒体都“意识觉醒”,开始在加速迈向智能化、数智化转型。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在2024年10月发布的《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使命》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已有10.2%的媒体设立了相应机制,将人工智能引入生产流程;41%的媒体正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鼓励和支持部分新闻业务板块试用AI技术。

   敢闯敢试,方能先行。作为县融改革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长兴县融媒体中心再次展现了敏锐的洞察与行动的魄力,率先将人工智能的应用从局部尝试推向更广泛的实践层面,力求实现AI技术在新闻生产与传播链条中的系统化落地。

长兴县融媒体中心举行首届全员AI创作嘉年华展演竞赛

   7月初,长兴融媒成功举办了首届传媒AI节,以“AI传媒 AI未来”为主题,进行了一场思想碰撞与实战演练。这并非一时性起,而是长兴融媒持续探索的自然延伸。

   回望过去一年,智能采编、数字人应用、节目创新、数实融合……员工们在新闻生产、视觉设计和创意表达等多个环节,不断尝试将AI技术融入日常工作。首届AI节,正是这些探索积累到一定阶段的成果,成为水到渠成的一次集中展示和实践检验,也标志着长兴融媒拥抱智能技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159名员工积极投入这场“AI大考”,在个人和团队两个赛道中比拼智慧与技能。大家围绕长兴县域品牌推广、长兴传媒集团自身形象塑造以及太湖9号公路宣传推广等核心任务,运用AIGC内容生成、智能剪辑、AI制图、音频创作乃至文创设计等多种技术手段,最终创作出66件融合了创意与科技力量的作品。

   对于传媒员工来说,这次活动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部门间的壁垒。正如创意设计部主任夏长厚所说:“我们强调‘训战结合’,既考技能更考想象。”为此,长兴县融媒体中心搭建了支撑体系,在AIGC动画、AI歌曲创作等七个重点领域配备了专业导师,并由9名骨干设计师担任“技术领路人”,通过抽签方式“一对一”指导跨部门小组。

   于是我们看到了:社会民生部的记者陈思雨、顾芊、刘嘉玲,利用AI剪辑和创意构思,在《陈武帝长兴新游记》中让古代帝王穿越时空,化身特派记者;宣传服务部的王竹筠,在《九号公路潮玩记》中巧妙借用潮玩形象“labubu”,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解锁公路文旅新视角;文创平台编导钱岚,借助AI生成的甜美歌声,将《9号公路的约定》唱进了听众心里……这些作品生动展现了在“导师+个人”模式下,跨部门协作如何激发出创新的合力。

社会民生部记者陈思雨等三人合作AI视频《陈武帝长兴新游记》

   最终呈现的66件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AI在传媒领域的多样化应用潜力:17件AIGC作品展示了内容生成的强大能力;18件视频作品借助AI技术,实现了更细腻的画面处理和更智能的叙事表达;28件AI制图和音频作品(11件制图+17件音频)体现了算法在提升视觉精度和声音表现上的魅力;3件文创与应用场景作品则成功将AI技术从虚拟内容创作延伸到了实体产品和场景构建。

文创综合部员工张彪运用AI工作制作长图海报《AI紫笋制茶》

   长兴县融媒体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黄时兵表示:“首届传媒AI节是起点而非终点。”长兴县融媒体中心于2025年初就裁撤了2024年成立的AIGC工作室,通过不断练兵,将AI能力全员化。这场“以赛代训、以学促用”的活动,正是长兴融媒坚持“技术+人才”双轮驱动战略的具体实践。它不仅有效激发了全体员工学习和应用智能工具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它深耕了跨部门协同的土壤,为媒体融合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动能。未来,长兴融媒还将围绕轻量化拍摄等领域开展更多实操练兵,持续提升全员业务素养,为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筑牢根基。

   AI与媒体的这次相遇,激荡起的远不只是技术的浪花,更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这场创新实践,为县域媒体在数字浪潮中突围破局提供了有益借鉴,也让我们看到,脚踏实地地拥抱智能技术,深化融合创新,县域融媒的未来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时间:2025-07-15 来源:长兴传媒
作者:长兴县记协 供稿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