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吟:见证盛会 记录辉煌 我的“二十大时光”
10月23日晚,我在电脑上敲下了最后一个字符,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的亲历稿传回报社,为自己的二十大报道之旅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作为一名来自浙江的记者,能亲历这场见面会,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倍感亲切、倍感振奋。这段经历终身难忘。
回顾我的二十大报道之旅,像这样留在记忆深处的故事还有很多。
党的二十大举世瞩目,能够亲身参与、见证历史,是党报记者莫大的荣誉。这次二十大报道,浙江日报派出的前方报道团队共有5人:刘乐平、胡元勇两位跟团入驻代表团驻地,陆乐、王世琪和我,3人入驻新闻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道,也是一场“新闻大考”,我们和2500名境内外记者一起,同台竞技、报道盛会。下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这趟二十大报道之旅的一些感受。
启程匆匆,克服困难谋划选题
报道党的二十大,任务尤为艰巨,使命尤为光荣。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起,我就怀着既紧张又期待的心情。
国庆节当天下午,我们临时接到通知,要求提前进京。原先以为,自己会和代表一起在杭州隔离三天然后赴京,利用这三天,可以把浙江代表都先采上一遍。但计划赶不上变化。
行程忽然间变成了10月4日杭州隔离、7日赴京、14日新闻中心报到。提前这么多天出发、还见不到代表,前方报道面临的困难超出预期。
匆匆收拾行李启程,我们三人只能边赶路边想选题。到达北京,距离二十大开幕还有一周时间。这段空档期,我们抓紧策划了一批新媒体产品。
其中,有前后方连线的“90talk 会场内外|连线二十大,我们准备好啦”;也有展现北京喜迎盛会氛围的“京华直击|天安门广场气氛浓”。
我们还与省驻京办对接,希望他们能为我们的会前报道提供帮助。这期间,省发改委驻京联络处尤其给力,给予了大力支持,牵线搭桥提供了很多合适的采访对象。后来我们专门制作了一期视频“二十大召开在即,身处北京的浙江老乡们有何期待”,采访了清华大学教授、在京浙商等,聆听他们对盛会的期待。
这些会前的短视频产品,每一篇都在浙江新闻客户端的热度值都超35万。
10月14日下午,我们一行正式来到二十大新闻中心报到,晚上又马不停蹄地拍起了探营新闻中心的视频。
在探营时,我欣喜地在融媒体体验区看到了熟悉的画面——浙报集团的“00后近看民主”活动,正作为党的二十大报道融创精品在大屏上展播。
今年暑假,浙报记者带着来自清华、北大、复旦、浙大等40余所高校近百人次大学生,兵分十路,跑海岛、进社区、访乡村,旁听人大政协的重要会议,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对话,近距离感受中国民主。
融媒体体验区在新闻中心所在酒店大厅一进门的右手边,每天都有不少记者打卡,而且旁边就是用餐区,人流量很大。大屏幕上的视频,每天会从早上8点滚动播放到晚上8点,整整12个小时。
作为全程参与“00后近看民主”活动的一员,我马上拍了照片视频,把这个消息发给了后方同事和参加过活动的同学们,大家在群里看了都非常振奋。
亲历盛会,做好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正式开幕。开幕后,我们按照报社的报道计划,及时做好浙江代表团出席开闭幕会、党代表通道等相关活动报道。虽然没能和代表团住在一起,但我们和代表们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始终关注着代表们的动态。这也得益于出发前充分沟通打下的良好基础。
9月底,浙江的基层代表有一场提升履职能力专题培训班,我当时跑了省委党校两趟。在培训班的课间,一个代表一个代表去加微信,差不多把他们微信加了个遍,跟每位代表都打了照面。
前期的准备没有白费,大会正式开始后,根据不同的选题需要找代表,我们一“抓”一个准,让采访事半功倍。
得知姜丽娟代表将在开幕会前走上通道,我们提前和本人沟通确认细节;得知浙江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将出席第二场集体采访,我们同样早早做起准备。
通道和集体采访的时间有限,但我们三人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和简单的场景中,注入丰富的内涵。《我省代表姜丽娟亮相二十大“党代表通道”——心怀感恩,逐梦大下姜》、《共同富裕和长三角一体化——关于浙江,国内外媒体为什么最关注这两点》等稿件,都没有拘泥于现场,而是将现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讲好背后的浙江故事。
规定动作保质保量守住底线,自选动作力争出新出彩。由于时间紧凑,代表只能在午间、晚间等时段,接受我们见缝插针的采访。
偶尔也会遇到稿子调整的状况。记得最晚的一次,新补充的内容等代表审稿完毕,时间已过了深夜12时。
我们先后采写了《透过热词看浙江实践》、《浙江代表团把基层声音、基层风采带到二十大会场上——代表们的“礼物”》等稿件,并和后方联动,通过连线代表,制作会场内外连线产品,如“在杭城新地标,来场‘浙江味’满满的代表连线”等。
中外记者见面会,见证历史性时刻
22日,二十大胜利闭幕,新闻中心里的人明显少了很多。但我和同事还在,因为我们还有项重要任务——常委见面会。
之前接到通知,得知浙报可以参加新一届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我们都非常期待。经过商量和汇报,两位同事高风亮节地把这个宝贵的机会给了我。
其实,直到见面会前一天,我都不确定,究竟今年的见面会,是可以现场见证新常委亮相,还是像二十大的其他新闻发布会一样隔着大屏幕。
直到22日晚上6点多,我拿到了第二天的请柬。看到请柬上“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几个字,我终于放心:太好了,可以去现场!
地方媒体拿到的,都是“站票”。“坐票”给了央媒的文字记者和外媒。
23日一早,我从西苑饭店赶到日航上车点,再出发前往大会堂。
等到了金色大厅,后方“站票”区域的好位子,早已被外媒占据。
这是见面会第一次在金色大厅举行,以往是在大会堂的一楼。看到前面的位置已被占,有些人高马大的摄影摄像大哥站上了最高的两层。
那天,有600多名中外记者聚集在金色大厅,翘首以待历史性时刻。期待、振奋、憧憬……听着身旁各国语言交织,我在人群的“夹缝”中艰难地寻找合适的位子。
协商碰壁了好几次,最后还是跟一位金发美女商量,挪了点空位给我。站上台子,视野立马开阔了起来,全场一览无余。
在持久的掌声和相机快门声中,总书记迈着稳健的步伐,向现场的中外记者挥手致意。我也拿起手中的相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
回程路上,我和兄弟省市媒体记者聊天,他们听说浙江日报竟然常委见面会还要发稿,有些诧异。在他们的印象里,照片和侧记新华社都会发,地方媒体去现场做个合格的“气氛组”就行。
我告诉他们,浙报一直有这个传统,十八大以来每次的新常委见面会都会单独做亲历稿,浙江人民对总书记的感情特别深厚。
经过后方领导的指导和修改,后来《开启新征程 书写新华章——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纪事》一文,第二天顺利见报,延续了浙报刊发常委见面会亲历稿的优良传统。
金秋十月,我与二十大亲密接触,充实且难忘。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也将按照二十大精神,继续做好本职工作,讲好浙江故事、传播好浙江声音。
(沈吟,浙江日报记者。党的二十大赴京采访记者代表。)
作者:沈吟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