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远:做改革报道的洞察者
改革是时代的主题。数字化改革是浙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重要抓手。以实战、实效推动数字化改革,是浙江提升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如何通过新闻的力量推动改革?又怎样引发大家的共鸣?
去年10月,浙江正处在各类数字化应用加速落地的攻坚期,接到蹲点任务,当时感觉到压力山大,因为大大小小数字化改革报道之前也做了许多,可要提炼出“闪电速度”的改革之道,打赢这场舆论引领的攻坚战,就要必须要改视角、改方法、改格局,让改革报道有锐度、更有温度。做一次改革报道的赶考人。
改视角,放大细节,缩小改革“颗粒度”。数字化改革是个纷繁复杂的庞大系统,怎样缩小改革的颗粒度,放大改革细节,让人轻松地读懂改革的核心理念?破题点正是要从群众的急难愁盼入手。电动车安全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在一场规模空前的“浙江e行在线”督查动员会上,怎么干就是“颗粒度”。从局机关各部门紧急抽调的一百多位干部,现场抽签组团,分50路奔赴全省明察暗访。台下大家整装待发、箭在弦上;台上那位副局长喉咙特别响:这不是下去走马观花,每个组就是要奔着问题去!我们后来把这个现场放在开篇,浙江数字化改革回应社会关切,倒查问题堵点,源头治理的紧迫性跃出了荧屏。
不断缩小“颗粒度”,改革才有可信度。我们一边多点位跟踪记录前后方数字化实时汇总问题,落实整改;一边走上街头收集群众呼声。用人民视角,回答改革之问,在我们的报道里,数字化改革不再只是矗立在办事大厅的几块大屏,而是带温度,有力度,提升政府效能的有效抓手。改革命题电视表达的“弱势”,转化成了展现过程、营造氛围的“优势”。
改方法,要生成“对号入座”的改革共鸣。报道中我们着力勾勒改革者群像。他们中有从迷茫走向坚定的程序员;有没日没夜汇总一线问题,研发应用的“窑洞”专班;有从吵架变成为“战友”的跨部门团队……在“浙江企业在线”专班,当杨川源老师拿起窗台上的各种改革攻坚奖状时,平时少言寡语,经常加班晚上睡在办公室的一位干部,突然打开了话匣子,讲起了妻子以前怪他,现在却在朋友圈默默转发他取得的每个突破。那时,我看到了改革者满满的获得感和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正是通过这一个个真实的现场、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感受,让报道真正能够触动到更多人,真正形成改革的共鸣。
改格局,“跑”起来才能有价值。改革是浙江的底色。“数字中国”作为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战略决策,“赶考人”又何止浙江。看报道,不是看热闹,共性诉求倒逼提炼改革“黑马”的破题方法。在省市场监管局,每天都有大量来自全省上门取经的团队。他们总会提到“穿透力”不够、“改革味”不浓——破题点有了!“需求清单、场景清单、改革清单”被视为造就“闪电速度”的关键一手,而在这个模式创建人的电脑上,我们看到了上百个修改的版本,他把过程的艰难比作“上甘岭战役”。采访过后,他的同事告诉我,为了不耽误改革推进,他把白内障手术拖了又拖——眼前的他们,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改革者正是那批埋头苦干、拼命硬干、奋力向前的人。他们身上散发着这个时代最美的光芒。我们的报道在《浙江新闻联播》播出后,也激励了更多摸索前行的改革者,干起来、比起来。
“越难越有价值”,这是杨川源老师对省市场监管局数字化改革的总结归纳,我认为同样适用在这条报道上,虽然是重点策划,但是在制作之初其实大家都不是奔着获奖去的。而当面对错综复杂的改革,面对密集推出的数字化应用时,团队选择了一头扎进了市场监管局的数字化一线,穿梭在一个个改革专班中。当拍摄告一段落后,连续四五天,大家每天在机房回看素材直至凌晨,不断复盘此前记录下的一幕幕新闻现场,用改革的理念、架构串联起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如此“艰难”的报道,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正是呼应了“越难越有价值”,想清楚就要干到底,就是要坚持这样的信念,到新闻一线去,用一个个人物、一组组现场,记录下之江大地的变迁,记录下这个伟大的时代。
(马思远,浙江卫视新闻中心记者。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
作者:马思远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