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平:凝心聚力打通防台防汛新闻宣传“最后一公里”
——在全省防台宣传总结座谈会上的发言
(2021年8月12日)
“烟花”台风是近几十年来影响浙江最强的台风之一,对余姚造成了严重影响。余姚市融媒体中心发挥区域主流媒体优势,凝心聚力,打通防台防讯新闻宣传“最后一公里”,在引导舆论的过程中,充分显示了主阵地的作用。
一、全员出击,建成防台汛新闻宣传信息枢纽
市融媒体中心积极抢占新闻宣传制高点。兵分五路,要求记者带足几天日常生活用品,深入四明山区和姚北、姚东等乡镇蹲点采访,选派骨干记者进驻市三防指挥部。驻三防指挥部记者第一时间掌握市三防指挥部等部门发布的权威信息,通过余姚发布、姚界客户端、余姚新闻网等新媒体及时发布。同时,及时掌握全市防台防汛形势,向新闻指挥中心报告,为指挥中心确定报道主题提供参考。其他各路全媒体记者则做好新闻供给侧主角,发挥离现场最近离群众最近的优势,采制了大量各种形式的新闻作品和舆情信息,聚合成这次防台防汛的信息枢纽,助力中央、省、市等媒体打通余姚防台防汛报道的最后一公里(仅央视就有20多条正面报道播出),服务余姚市领导分析研判台情汛情舆情,为市民提供有温度有感染力的报道。
二、全媒联动,实现引导实效最大化
这次台汛历史罕见,与之相伴的是各种真假混杂的舆情不断出现。余姚市融媒体中心通过各种渠道得到多条错误、有害信息,及时通过新媒体各平台纠偏、辟谣,确保了社会的稳定。
与此同时,及时引导市民发挥正能量。在这次台汛期间,余姚市通过避灾安置场所、学校、文化礼堂等方式,共转移安置9万余人。7月27日起,随着抗台防汛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部分市民开始从安置点返回,考虑到好多地方曾出现撤离安置点后现场脏乱差的情况,我们提早谋划,对第一批撤离的安置点进行了跟踪,先以短视频的形式,解密梦麟小学安置点群众撤离时是如何做到设施恢复原貌、场地干净如新的,相关报道阅读量在短短3小时内就突破了10万。接着又通过其他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全平台报道、评论跟进,为下一步安置点大规模有序、洁净撤离作了舆论铺垫。
三、全程发力,做到服务群众零距离
余姚市融媒体中心充分发挥新闻加服务的优势,坚持移动优先,发挥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从7月24日开始,姚界新闻客户端推出了“防御‘烟花’,余姚在行动”滚动报道,及时更新来自全市各地各部门的防台防汛信息和记者采写的报道。到7月28日,滚动报道共发布信息2400多条,成为余姚干部群众了解防台防汛信息的“第一渠道”。其中实时更新的“余姚城乡积水点”成了点击量最大的一条服务信息,累计点击量突破120万。
台风警报起,中心了解到小曹娥镇有一家梨农因梨园面积大,劳力不足,面临台风灾害大量损失的情况,立即与市税务局等相关单位团组织联系开展帮扶对接,协助梨农及时采摘,把损失降到了最低。台风后,中心旗下广播电台与临山镇葡萄协会取得联系,连续几天进行直播带货和现场采购活动,帮助农民快速把葡萄销出去。
通过这次防台防汛宣传报道战役,余姚市融媒体中心实现了三个“提升”:一是围绕中心、服务群众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报道工作不但得到了余姚市主要领导的肯定,还受到了市民的充分认同,#防御“烟花”余姚在行动#话题合计阅读量达378余万,转发量约115万。二是深度融合、全媒联动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指挥中心全平台调度、产品定制及分发等能力得到了加强,全媒体队伍得到了锻炼,出现了“烟花很冷 余姚很暖”等爆款主题系列海报、短视频等新媒产品。三是整合平台、引领舆论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整个台汛期间没有重大舆情外溢,一些正能量新闻事实,通过全平台多产品持续报道,成为余姚人心中的“网红”。如寻找防御“烟花”最美背影胡小二系列全媒体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作者:杨华平(余姚市融媒体中心总编辑)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