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毛泽东亲自追认为革命烈士,牺牲60年后才正式确认为共产党员|草地·说人解史

   他接受了一项“秘密任务”

   近百年后,在探访京报馆旧址时,北大学子吴问骋心中涌起一个念头:“百年前,邵先生在这里做着什么呢?是在厅堂接待访客,还是在桌案前奋笔疾书?”

6月1日拍摄的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吴问骋认为,邵飘萍能够做出卓越贡献,与其勤学、实践密不可分,“他有幸将自己的能力专长与民族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中值得铭记的一个符号。我们应当继承他的遗志和精神”。

   从杭州《汉民日报》到《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再到独立创办《京报》,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再到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从业十几年,邵飘萍以笔为枪,针砭时弊,对丑恶现象进行无情的抨击鞭挞,冯玉祥夸赞他“飘萍一支笔,抵过十万军”。

   他的声音穿透了时代的黑幕,他的通讯时评成为那个时代的有力见证。

   1919年5月4日中午,北大学生集于红楼前的马路上,浩浩荡荡前往天安门,与北京各高校学生汇合,惊天动地的五四运动由此发轫。这条马路就是如今的五四大街。

6月29日,参观者在北大红楼外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祖父十分关注巴黎和会的动态,尖锐指出这次由帝国主义大国操弄的所谓‘和会’,只会令中国深陷水深火热。他在1919年4月30日发表时评《请国人注意外交上根本问题》,呼吁国民抓住救国根本,废除中日间一切胁迫而成的条约。”邵澄说,作为当时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导师和《国民》杂志社顾问,邵飘萍与诸多学生领袖和进步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始终支持学生们的进步思潮。因此,邵飘萍深度参与这场爱国运动是必然的。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此次反帝爱国运动成为五四运动以后,又一次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高潮。邵飘萍和《京报》对此影响深远。

   五卅次日,邵飘萍就报道了惨案的经过,此后两个月内,《京报》经常以整版刊登五卅运动在全国的进展。邵飘萍还连续在《京报》上发表评论文章,建议“我全国人应一致对外,用不合作之手段,无论大小职务,一律辞去,坚持到底,以促外人之觉悟”。在这场运动中,邵飘萍几乎将全部心力投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中。据说,当时京报馆一直在为共产党组织印刷秘密文件,为此,邵飘萍还专门在自办的印刷厂设立了一个秘密印刷室。

6月1日拍摄的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然而,他的言论在促进民智觉醒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命运埋下了悲壮的伏笔。

   1923年二七惨案后,中共在北方的力量受到很大削弱,革命陷入低潮。为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共专门讨论了“大量吸收革命知识分子”等议题。1924年7月,北京团地委停止活动并进行整顿,重新登记团员,同年11月恢复工作后,贺恕、罗章龙、范鸿劼等先后担任地委书记或委员。他们多为北大等校的学子,有的还是邵飘萍的学生。此时,邵飘萍与李大钊、高君宇、陈乔年、赵世炎等中共北方地区重要人物之间的了解日渐加深,与共产党组织走得越来越近。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不久,冯玉祥突然倒戈,发动北京政变,软禁贿选总统曹锟,通电呼吁和平,邀请孙中山等人北上。邵飘萍对此予以极大关注,《京报》特别为之助阵。冯玉祥痛感督军内部缺乏政治人才,暗中物色能与他合作的人。恰在此时,邵飘萍进入了他的视线,冯玉祥亲聘他为高级顾问。

   邵飘萍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尽管他的身份在当时并不为外界所知。他的入党介绍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但与普通党员不同的是,他是秘密党员——仅与个别领导人保持单线联系,一般不参加地方党的活动。这位特殊党员,被赋予“特别的工作任务”:一是宣传,二是情报。

6月24日,游客在参观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新华社记者彭子洋摄

   时局的动荡,再次将邵飘萍推向风口浪尖。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民众为抗议日方提出的撤除津沽防务的无理要求,在天安门前集会,并赴执政府门前请愿。不料,执政府卫队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民众,造成47人死亡、近200人受伤——鲁迅所说“民国以来最黑暗的那一天”来临了。

   惨案发生后,《京报》迅速介入,连续两天以两个整版报道。邵飘萍急赴各地采访,用辛辣的言辞亮出段祺瑞执政府显赫的“战绩单”:以国务院为小沙场,弹无虚发,尸横满院,还发出“缉拿要犯,公开审判,使犯罪者伏法”的呼吁,直指祸首段祺瑞。

   此后的12天内,《京报》发表相关消息、评论、通电、文章113篇,平均每天达9篇之多。邵飘萍特意发表《诛人类之蟊贼》一文,以“唤醒各党各派,一致起而讨贼”。

   1926年4月15日,国民军败走,奉系军阀进入北京,张作霖扬言要杀邵飘萍。

   张作霖之所以必除邵飘萍,缘自一年前。邵飘萍曾间接促成东北虎将郭松龄倒戈,策动滦州事变,与冯玉祥联手,讨伐张作霖。邵飘萍不断发表报道、时评,历数张作霖罪状,并称其“一世之枭亲离众叛”。

   报纸传到前线,军心为之动摇。张作霖慌了手脚,马上汇款30万元给邵飘萍,企图堵住他的嘴。在当时,北京一个四口之家,每月只要12元就可维持基本生活。邵飘萍收到汇款后马上退回,称:“张作霖出三十万元买我,这种钱我不要,枪毙我也不要!”

   邵飘萍明白,此次张作霖兵临城下,自己在劫难逃。几路军阀已合谋将他置于绝境。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时间:2021-07-1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记者 乌梦达 张漫子 祁晨露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