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俞琪:基本功不能丢
——浙江省记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主题报道”研修班学习心得
本次培训从3月25日下午开班,到29日中午结束,一共八堂课,有课堂授课,也有现场教学,总体感受是,很充实,收获很大。
基本功不能丢
印象很深的,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黄芝晓教授的讲座。黄教授的分享,相对是比较偏理论层面的,从本源上来讲,怎么通过提升“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黄教授从媒体从业人员常常犯用词不当的毛病开始讲起,讲到记者除了要有脚力,深入到群众中去,还要有脑力,对群众所讲的事自己要有辨别能力。他说,新闻的事实有可能是真相,也有可能是表象、假象,不能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
黄教授是资深的新闻学教授,持续走在媒体发展的最前沿。他说,媒体改版如果仅仅是报纸版面的改,是没有希望的,一定要从媒体融合的角度来改。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媒体还是形式主义,他讲到一个概念,叫无效媒体。虽然有媒介平台,但没有传播效果,就是无效的媒体。他给出的建议是,如果自己开发平台无法达到有效传播,不如借助已有的平台,比如共青团中央在哔哩哔哩上,建立了一个传播平台,年度粉丝数和播放量都相当可观。
新媒体一定不能皱着眉头做
新华社目前的新媒体负责人,也是牛弹琴微信公众号的作者刘洪,他的分享,我认为干货最多,都是比较操作层面的、很细节的一些问题。刘洪主要讲了几个案例。
案例一:“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这个大家肯定印象很深刻。据说,当时发了以后,分钟就突破了点击万,而且是点击量和点赞数都突破万。
刘洪讲这个案例,主要是想说后台互动的问题。这个稿子当时引起热议,其实最开始是有点负面的。网友说“几个字竟然需要动用个编辑,新华社人浮于事”。后台马上回复了一条:“王朝负责‘刚刚’,关开亮负责‘被废’,陈子夏负责‘沙特王储’。”光是这条回复,点赞都超过万加了。刘洪就说,其实新华社微信后台,一般放出来的回复,都是以夸为主的。对于这条稿件,他们试着放出一些负面回复,卖个萌,结果传播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他说,新媒体一定不能皱着眉头做。
另外,文章里其实有一个错别字,“废除”应该是“废黜”,他们当时也考虑过,怎么去处理这个错别字,是删稿,还是无视他?最后,他们选择在回复里承认错误,并且就大家对动用三个编辑的质疑,进行了回复。他说,有时候“自黑”有助于新媒体传播。
在这条文章的回复中,还有一种类型,就是自我产品的营销。网友说,“小编要红了”。后台回复:“新华社的人都很有红色气质,不信你去看看去年拍的微电影《红色气质》。”对自己的产品,也做了一个再传播。这也对新媒体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自扫门前雪。
观察者网总编辑金仲伟在分享中,也强调了用户互动的重要性。对用户留言进行回复时,一定要及时、用心,观察者网都是安排最好的编辑来做回应用户的工作。而且,他们还开发了一个功能,用户在文章下面评论,可以把这个评论套上观察者网的标识,分享到其他的平台。
案例二:19句话速读十九大报告。主要讲的是取标题。刘洪归纳:成功的一半,来源于标题;要精心设计,反复锤炼;要灵动,留有余味;不要低俗;适当的数字和关键词。
19句话速读十九大报告,就是用了数字的形式,新华社的新媒体稿件,包括人民网,其实经常能看到这个类型。当然,这背后是一个专门的团队,拿到告以后,第一时间对报告进行解构。
新媒体的标题要口语化。可以结合案例一来看,案例一的标题用了“刚刚”,其实比较正式的说法应该是“快讯”,为什么最后用了“刚刚”,因为说起来顺口。而且新华社专门做了测试,类似的内容,分别用“刚刚”和“快讯”,“刚刚”的传播效果确实更好。
标题用陈述句比疑问句更有力。
新媒体稿件的标题要有适当的情绪,但也要注意尺度和火候。个人平台和官方平台还是要有所间隔。比如之前中国气象台发过一个“雪是好雪,风不正经”,后来被删稿了。很调侃,很轻松,但是在官方平台,还是不能过于随意。
标题里可以适当用“你”、“我”。之前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人民网的标题是:欢迎,甲骨文。新华社的标题是:欢迎你,甲骨文。品味一下,还是有一些微妙的差别的。
最后,刘洪的总结是:明确内容为王,但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谁掌握了技术,谁就拥有了平台,谁拥有了平台,谁就有了内容;不能照搬照抄,要宣更要传,必须生产符合新媒体传播的产品;原则才是真格调,传播须是真用心,避免假大空。
在标题方面,上海电视台全纪实频道总监叶蕾提到了一个技术层面的技巧。通过一些其他平台发布内容时,比如今日头条,平台抓取内容是通过标题的,所以标题要尽量长、口语化、有关键词,有助于机器识别进行推送,传播效果就会提升很多。
通过挖掘史料做出特色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首席编导吴钧,他做了很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片的创作,之前中国共产党海外宣传片就是他牵头制作的。他的课相对也最贴近这次培训的主题。
当中我们可以参考的有这么几个方面。
做重大主题报道首先要“顶天”,最上层要跟得上。他举了个例子,东方卫视去年做了一组报道《闪亮的名字》,其实原来的片名叫《寻找英雄》。为什么改呢,因为当时吴钧看了习主席的新年致辞,里面特别提到要铭记这些“闪亮的名字”。他当时把这一段录下来,发给领导,马上就改了片名。事实证明,修改后,在后期的宣传资源上确实帮助很大,中宣部就非常重视这组报道。而且用《闪亮的名字》,选题范围也比原有的《寻找英雄》要宽。这也为他第二季的制作,打下了好的基础。
重大主题报道怎么做出有特色,不随大流的内容,吴钧的诀窍是找史料,比如他做上海解放的相关新媒体报道,就从上海音像纪念馆的馆藏里,找当时的影像资料,没有自己采写的文字,也没有后期配音,完全是用的原始的图像和配音。这个新华社的刘洪也讲到了,他们的《红色气质》是迎接建党周年的一个系列微电影,素材就是来源于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上海电视台全纪实频道总监叶蕾在分享中也提到,在无法直接接触到采访对象的情况下,尤其是一些历史人物,可以通过挖掘史料来呈现。
作者:浙江老年报 俞琪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