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揭秘:融合、垂直、沉浸、社交、场景等新媒特征突显

导读: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增设“媒体融合”奖项50个名额。为此,中国记协制定了《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评选办法》,根据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分为融媒短视频、融媒直播、融媒互动、融媒栏目、融媒界面、融媒创新等6大类组织评选。究竟评出的50件重量级、现象级、标志性的媒体融合作品在理念、内容、形式上有些什么样的特征?哪些方面又存在提升完善的空间?如何提升作品的新闻性、现场性、融合性、创新性?来看专家对这次获奖作品的详细解密。

与新闻舆论工作重点同频共振,同社会民生息息相关

作为中国新闻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媒体融合奖作品同样应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密切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活动,同时紧密观照社会民生发展。获奖作品主题鲜明、有思想性、有高度,体现了主流媒体的正向价值引导。

获奖作品充分关注2017年新闻舆论工作重点、亮点,覆盖了党的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活动、庆祝建军90周年、全国两会等重大活动的新闻宣传以及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报道任务。题材具有代表性,以融媒体的方式多角度、多形态地呈现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新风貌和新气象。互动类一等奖作品《点赞十九大,中国强起来》,紧扣十九大议程和关键节点,邀请十九大代表和百余名各行业知名人士为十九大录制祝福音频,引领诵读十九大报告。短视频类一等奖作品《公仆之路》,讲述习近平总书记从黄土地到中南海,初心不变、始终如一、为民服务的公仆历程。互动类一等奖作品“军装照”H5聚焦建军90周年,吸引各年龄、区域、行业的用户积极晒出自己的“军装照”,展现了用户对党和国家、对人民军队的拥护和爱戴。融媒创新类一等奖作品“央广主播的朋友圈”系列H5围绕全国两会议题展开宣传。短视频类二等奖作品《老外看中国:英国小哥细数“两会”关键词》通过中国日报英国籍记者方丹,回顾过去几十年来全国两会的热词,简明扼要地梳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最终落到习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关于“中国梦”和“人民”的论述,阐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论点。

《公仆之路》

在聚焦重大选题的同时,获奖的融媒体作品也关注社会民生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短视频类一等奖作品《柳州融水突围记|广西日报记者“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报道广西柳州融水杆洞乡突发两次山洪,全乡群众被困多日,通信、水、电全部中断。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一线,记录了当地乡镇干部和百姓组织营救、自救的事件。短视频类二等奖作品《网红店假排队调查》关注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大排长龙的网红店现象,记者以顾客、黄牛、网红店主等身份进行实地暗访,探究问题的本质。融媒直播类二等奖作品《浙江一小时·急救|记者跟拍直升机到山区接病人》关注浙江空中急救网络,记者亲身体验患者的急救案例,展现了浙江省为民打造的“一小时医疗圈”,体现了浙江医疗事业发展的水平。融媒栏目类二等奖作品《现场新闻》紧跟新闻事件,监测社会、释疑解惑,其代表作品《37小时,骑摩托车穿越粤桂,农民工老苏到家了》《动车时代,体验穿行在大凉山顶的扶贫慢火车》等,用新媒体技术呈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创新报道理念和方法,体现融合、垂直、沉浸、社交、场景等新媒特征

技术探索与融合

技术赋能成为新媒体发展的利器,新技术产生新内容,新技术促进新连接——人与人的连接、人与物的连接。短视频、移动直播、无人机、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H5、人工智能、三维特效、数据可视化等最新技术应用大规模地呈现在作品中。获奖作品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表达、增强交互、加强沉浸。“央广主播的朋友圈”和“铁血铸军魂”极大拓展了H5的技术应用可能,前者融合了H5技术、传统视频抠像技术、虚拟微信朋友圈形态,把两会信息以朋友圈的方式呈现出来;后者以H5技术形成一镜到底的互动呈现,把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包裹在H5之中,可视化信息流顺畅、信息层次丰富,体现出了较强的交互性、沉浸性和体验的友好性。《公仆之路》利用当前流行的三维动画、场景动画等可视化技术,对老照片进行拆图、抠像等处理,把虚拟和现实场景无缝衔接,信息呈现一气呵成,是近年来利用新技术创新时政和主题报道的代表作品。《“天舟一号”发射任务VR全景直播》《“钢铁侠”VR直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变革现场直播形态,增强用户的沉浸式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技术变革的当下,因为其包容性,技术本身也在突破边界,形成融合创新,而非单一技术独打天下。这也促使报道者不断突破思维局限,尝试各种技术融合创新的可能。获奖作品《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以及参选作品《无人机航拍:换个姿势看两会》等,都引领了这一趋势。

创意突破与丰富

这是一个突破边界、重组要素的时代,从内容角度而言,媒体融合作品表现出对传统叙事、表达、呈现、传播的突破,这一方面基于技术提供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在于我们根据用户的体验和观感而对技术的深度挖掘。一切的创意表达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一切的创意表达也都是为信息的呈现和体验的友好性服务,此次的媒体融合奖作品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融媒界面类一等奖获奖作品《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采用H5连续下拉的方式,以万米水渠为叙事线索,不仅把水渠的修建过程穿插于其中,更体现出村支书黄大发从20多岁毛头小伙到60岁花甲老人的人生奉献。作品界面设计大气磅礴,“天渠”二字颇具视觉冲击力,“一道万米水渠,跨36年建成,过三个村子,绕三重大山,穿三处绝壁,越三道险崖”极为精炼地概括出水渠建造的曲折与艰难。事件当事人的讲述音频穿插于下拉式连环画之中,表现出修渠人的精神与意志。横划照片集中展现出水渠修造的历史过程,极具现场感,航拍和360度全景充分展现出天渠的艰险,视频则直观呈现出当地村民围绕“天渠”的工作与生活。村支书黄大发的精辟用语以字幕引语的方式,点缀其中。整篇作品叙事完整、界面设计精巧,内容与形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在可视化视觉呈现上,人像抠图、一镜到底、虚拟动画与实景结合等要素重组的创意表达,为视听语言丰富、表现力强的短视频锦上添花。短视频类二等奖获奖作品《老外看中国:英国小哥细数“两会”关键词》,采用人像抠图和虚拟动画技术,将英国小哥方丹的形象缩小后置于办公桌上,通过与办公用品、虚拟人手的萌态互动和一镜到底的动画制作,带用户回顾几十年全国两会热词,简洁明快地梳理讲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为时政新闻的国际化融合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范本。短视频类二等奖获奖作品《一句话,让山水美如诗》整合绘画、书法、诗歌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采用水彩画的晕染手法转场,无缝连接动画与航拍实景,视觉呈现凸显中华美学,用创意表达紧扣美丽中国的核心主题。

引领专业主义风气之先,做中国媒体融合产品的领头羊和风向标

主题鲜明、价值观凸显、专业性强

技术赋能让新闻产品拥有更多想象空间,媒体融合正在重新定义新闻生产,但技术之上,内容始终为王,正所谓融到深处,回归内容,鲜明主题和专业报道是主流媒体精准掌握话语权、发挥舆论引导力的关键。这体现为内容的独家性、价值的重要性、角度立意的贴近性、形式的专业性和传播的普适性。融媒互动类一等奖作品“军装照”H5围绕纪念建军90周年这一宏大主题,采用人脸识别、融合成像等技术,通过H5交互页面,帮助网友个性化生成自己的虚拟“军装照”。“军装照”H5将宏大主题与每个人联系在一起,照片生成页面主题明确,操作简单,将用户参与、分享意愿激发出来,在社交平台上形成拥军爱军热潮,成为刷新传播纪录的现象级作品。
 
突出责任意识,强化公信力与引导力

强化使命感,彰显责任意识,坚持原则立场,挖掘原创作品的多元形态,强化优质内容的输出,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食粮,这是主流媒体肩负的社会责任。本次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获奖作品体现了责任意识,体现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引导力。融媒栏目类一等奖获奖者“侠客岛”,内容以2000字左右的时政解读文章为主,坚持大事不隔天、观点正能量、话语接地气,不仅在第一时间解读朱日和阅兵、“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特朗普访华、萨德入韩等重大国内外时政热点,还能积极、正面影响舆论,帮助用户正确认识突发事件和舆论热点。“侠客岛”在纪念香港基本法实施20周年座谈会召开当天,发表《【解局】中央定调香港: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以“高度自治”为名对抗中央的权力》一文,深究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历史和制度,解读新提法,直面“港独”问题,站定原则,态度鲜明,彰显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获得了极高的用户认可度。准确定位、优质内容、新颖文风,“侠客岛”在国内建立起了媒体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2017年,其文章被境外媒体转引2815篇,成为主流媒体打造品牌栏目的优秀范本。

在新闻性、现场性、融合性、创新性方面尚有提升空间

新闻性需加强

总体而言,此次媒体融合奖类参选作品在新闻性、现场性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在融媒短视频和融媒直播类中,主题性、成就性、仪式性的展示居多,真正具有新闻性、及时性、现场感的作品所占比例并不大。尤其是突发新闻、现场新闻等新闻主力军未成为参选作品的主要构成,最后的获奖作品也反映出这一问题。这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媒体融合现实发展的一个侧面,在重大主题、重要活动、典型宣传上往往能形成集中规模的创新产品,但在常规新闻报道中还需要提升创新、创优的力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报送者对媒体融合奖评选标准和要求的误解,这需要我们积极利用获奖作品来引导申报。
 
内涵需提升

参选作品中体现技术创新的作品多,但把技术、内容、形态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融合发展的高水平作品还不够。有的作品只是展现了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而在新闻价值挖掘、主题提炼、内容叙事的连贯性、体验的友好性等方面多有缺失,这就使作品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欠缺。有的作品过于强调单一的技术运用,缺乏融合思维,难以形成综合效应。有的作品和报道方式甚至只是单纯的技术噱头,博人眼球而没有真正在内容和形态上形成创新。由此,作品的主题凝练、人性挖掘、价值引领和故事讲述方面缺乏吸引力。

新技术产生新内容,但新技术是为人服务、为内容服务的,越是在技术赋能的新媒体时代,越不能落入技术决定论的误区,也不能让技术成为“一招鲜”的手段,而使作品成为炫技的苍白躯壳,难以形成持续的影响力。
 
摒弃简单效仿

在参选作品中,也存在简单模仿之势,这也间接反映了当前媒体融合发展中作品创新创优的问题。当一种手法、方式和形态成为爆款的时候,跟风之作接踵而至。类似于短视频《红色气质》《公仆之路》的图片三维可视化、现场同期声与动画虚拟场景等手法,有作品画虎不成反类犬。而“央广主播的朋友圈”虚拟朋友圈传递信息的形式,也有作品完全效仿,但在专业性和技术性上不足。从中,我们虽然看到主流媒体和爆款产品的示范效应,但也暴露了技术更迭中,媒体的独立创新意识不强,未能独立探索技术开发的可能性和创意的丰富性,盲目跟风,违背了创新的本义。

[1]  [2]  下一页  尾页

 

时间:2018-11-26 来源:“看传媒”公众号
作者:曾祥敏、詹新惠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