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40年: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大中国,大百科”,一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历史及背后的动人故事,既彰显着改革开放中国的文化科学建树,也折射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强国梦想。“40年前,我们引进来;40年后,我们走出去。这‘一进一出’,不仅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也为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华文化提供了最佳载体。”面对4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刘国辉说。
百科全书,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项高瞻远瞩的决策——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人终于要编纂一部属于自己的百科全书啦!这一消息鼓舞并激励着当时的知识分子纷纷聚集到“大百科”旗下,著名系统工程学家钱学森、物理化学家卢嘉锡、生物学家贝时璋、法学家张友渔等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学术权威,他们都亲自动笔撰写词条,为这一伟大的国家文化出版标志性工程“添砖加瓦”,以实际行动推进“四化建设”。
1993年,历经十五载艰辛,《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问世。共计74卷,7.7万个条目、1.2亿字。全书汇集了当时世界最新科学文化成果,体现了中国知识界数十载学术研究水准,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称赞其“内容之广,用功之深,有如苍穹”。
如果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筚路蓝缕,结束中国没有百科全书的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创新传承,再创中华文化辉煌;那么,步入新时代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则要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与时俱进,打造数字化时代的新型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党委书记刘晓东也表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将成为一部能够代表世界水平的网络化、数字化的百科全书。
也是向海外讲开放故事
在中国出版《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是个好事情”“中国的部分我们自己来写”。1979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代表团时,为双方这一合作项目的开展定下了基调。
1985年的秋天,《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3卷)北京首发式举行当天,王府井新华书店门口排起了长长的购书队伍。阿去克回忆说:“还没开门,排队的人群已经达到一两千人,需要靠警察维护秩序。当时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的副总裁到了现场也被惊呆了。”怀着对知识以及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当时的很多中国民众认为,一套百科全书也许是了解世界的最佳窗口。
“20多年来,《不列颠百科全书》简编、国际中文版以及修订版几大出版工程,之所以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在较短的时期内出版,首先应归功于小平同志的关怀和由他倡导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而以钱伟长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知识分子,爱国敬业、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全部心血的无私精神,也是促成小平同志所说的这件‘好事情’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助理蒋丽君饱含感情地说道。
“港澳台地区的读者,以及广大海外华文读者,通过百科全书对我国改革开放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刘国辉说,借助百科全书,让这些读者读懂并了解当代中国。
多元立体展百科精华
在前不久落幕的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的《穿越时空的大运河》数字影像展再度亮相。《穿越时空的大运河》依托流媒体、虚拟成像以及三维立体成像等前沿技术,穿梭于运河的古与今,在数字长卷上讲述大运河通州段的故事,实现了当代学者、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
在今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国内首个百科机器人——司南君在“百科发展国际论坛”上发布。“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存储了来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权威内容数据资源,还针对人工智能应用,对这庞大的语料库进行了深度标引,做了大量基础性、先进性和前瞻性的技术处理工作。”刘国辉表示,百科机器人的问世,是将百科资源与人工智能结合,“以多元立体方式对百科发展之路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
成立40年来,支撑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一路向前、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自“大百科精神”——一种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一种主动开拓的创业精神,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
作者:李婧璇 王坤宁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