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如何创新?杭州日报“政在参与”探路建设性新闻

导读:时政新闻的创新,是党报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四年前,杭州日报“政在解读”全媒体发布平台应微信兴起而生,并日益完善成为杭州时政新闻的一个品牌栏目,在今年被评为浙江省新闻名专栏。四年多过去后的9月,围绕着“六大行动”展开的“政在参与”栏目获得新的瞩目。

时政新闻的创新,是党报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四年前,杭州日报“政在解读”全媒体发布平台应微信兴起而生,并日益完善成为杭州时政新闻的一个品牌栏目,在今年被评为浙江省新闻名专栏。

四年多过去了,我们也在思考:除了解读之外,时政新闻还有哪些可以拓展的空间?9月,一个契机启发了我们:杭州的“六大行动 比学赶超”活动,要求前期进行宣传预热。

六大行动,是市委全会的重要决策,同时也跟每个老百姓密切相关。六大行动进展如何?群众获得感怎样?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所谓旁观者清、兼听则明。面对这些问题,除了采访相关的部门外,我们思考:何不让市民来说话?让专家来提建议?

于是,“政在参与”在9月20日正式推出。正如开栏语中所写的:政事,大事,也是民生事。推出“政在参与”栏目,旨在围绕时政热点、社会焦点、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面向社会各界借智借力,问计问策。你关心的,就是我们关注的。

多维度同步开启“头脑风暴”

首期,我们聚焦杭州“六大行动”:拥江发展、三化融合、文化兴盛、改革攻坚、民生福祉和强基固本行动。

以第一篇《畅通拥江发展“大动脉”》为例,我们围绕着“ 拥江发展如何拥、如何统、如何美?”主题,邀请了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副所长姚如青、杭州医学院副教授朱晓峰两位专家参与,他们分别从“借助杭黄高铁,城乡共富共美” “加快建设数字杭州,助力拥江发展”两个维度,对拥江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与此同步,我们还邀请了对拥江发展有着非常高关注度的市民参与,分别是富阳区春江街道党工委书记汪军飞、新光互联投资管理公司技术工程师高明智。他们一位是拥江发展一线的基层干部,另一位则是曾经在滨江、现在又在钱江新城工作的创新人才。对拥江发展,他们有着切身感受,同样也有很多话想说。

对这两类群体,我们分别设置了民间议事厅、专家智囊团两个版块,通过他们同台“头脑风暴”,对某件热点事件,从多个维度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意见建议,在反映群众呼声的同时,也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从解读新闻到建设性新闻初探

建设性新闻,是这两年新闻理论界蛮流行的一种报道形式。在西方,一些学者将其定义为:记者不仅需要报道与一个社会问题相关的细节、障碍以及面临的困难,还需要报道能够提供改变现实的措施,以及介绍谁成功的解决了问题。“建设性新闻让我们看到了不再只是冲突与负面新闻,也让新闻充满解决之道与希望。”

而我们在推出“政在参与”栏目时,正是基于一种相似的目的——在做透做深时政新闻解读的同时,进一步增加了时政新闻的建设性。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次从新闻解读到建设性新闻的小小探索。

同时,如果从更“高大上”的角度说,这也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宣传的要求是完全符合的。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应该始终坚持重在建设,站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为目的,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也提出,建设性新闻就是在新媒体时代立足于公共生活的一种新闻实践或新闻理念。建设性新闻聚焦于解决社会问题,强调在报道社会问题时,要致力于寻求并建立一套可以付诸行动的解决方案,要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建设性新闻认为好的新闻报道可以激发对话和参与,能够解决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推动媒体价值实现和定位。 

建设性新闻是新闻传播格局变化倒逼新闻报道理念和实践的创新产物。建设性新闻的兴起,是一次报道理念和内容再平衡的过程,是在社交媒体的倒逼下,传统媒体为适应受众的需要、重塑公信力,由一味地报道“坏事”转向“坏事”与“好事”并举、观察与参与并举、揭露与建设并举的一次新闻实践。除此之外,建设性新闻还可以发挥弥合社交媒体和传统主流媒体“两个舆论场”之间的裂隙,推进媒体融合,深化“走转改”,推进部校共建等积极作用。

截至目前,“政在参与”围绕着“六大行动”已经推出了六期,取得了读者的一定关注。接下来我们计划在媒体融合上再下一些功夫,借助“政在解读”已较为成熟的网络发布平台,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养老教育等受众关心度高的问题开展讨论建言,让我们的时政新闻变得更加好看、更加有用。

来源:《时政新闻如何创新?杭州日报“政在参与”探路建设性新闻》,杭州日报“政在解读”报道部

 

时间:2018-10-15 来源:“看传媒”公众号
作者: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