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记协网 > 作品赏析 正文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两会精彩报道回放

   作品二:

从金字塔里做学问到为国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王东林的履职路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熊慧中

王东林委员接受记者专访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这是《徐霞客游记》第一章《游天台山日记浙江台州府》开篇第一句。癸丑之日在经历后世学者研究后换算为5月19日,即如今“中国旅游日”的由来。仅仅一句开篇之语就能为此成为标志性节日,徐霞客这位“千古奇人”在中国历史文化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那么他完整的探险线路又该具有多么不可估量的价值呢?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王东林便带着《关于系统保护徐霞客科考线路文化遗存,开展申报世界线性文化遗产研究工作的建议》这样一份提案与会。是怎样的价值使得这份提案获得了46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发起人王东林又有着怎样的履职故事?会议期间,王东林接受了记者专访,讲述了提案背后的故事。

    在人们普遍的认知里,徐霞客是中国古代知名的旅行家,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是一本旅行“圣经”,被无数地理、历史和文学领域的专家奉为“原典”。但在研究历史文化的全国政协委员王东林眼里,《徐霞客游记》绝不仅仅是一本简单意义上游山玩水的笔记,它的独特价值显然更为广泛:“徐霞客是中国古代少见的一位最早从事科考探险活动的人物,而且他所走过的这条路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仅有的一条、由个人开辟的、有据可考的、而且基本上保存完好的一条科考探险线路。他的探险活动不仅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这种‘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精神,也体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精神。更重要的还要看到它和近代西方文化人类学的方式、调查的方式十分地契合,但是在时间坐标上更有先驱意义。它是明代的,比西方还要早,它代表了一种近代的科学精神和学科的走向。”

    这样一条极具历史价值的线路迄今为止却几乎还没有一个政府机构做过系统的摸底调查,也没有形成专题的文物档案,更别说形成系统保护的意识了。而要梳理这条跨越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复杂线路显然具有相当的难度。为了避免这些极具文化价值的遗物遗存在城市化建设的浪潮中毁于一旦,王东林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要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我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应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我们能不能发动各个沿线的省市区,对这条路进行调查,来设定相应的保护范围,建构相应的保护规划。在这基础上,甚至很有可能可以列入申报世界线性文化遗产的规划里去。因为它的价值,让它具有这方面的资格。因为徐霞客的这条科考线路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我觉得应该要从新的视角来审视它,我们才有可能发现新价值,从而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来增加新的亮点。”

    在考察调研后,王东林发现,不少徐霞客探险发现的景致,如今都成为了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其中一些甚至还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或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比如黄山、庐山等等。敏锐的王东林从中发现了文化价值之外的经济价值。用他的话说,“文化有的时候不仅仅是文化,文化资源进行转型,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资源。”在他看来,这场要投入相当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持久战需要更多方面的参与:“如果说我们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的话要进行一次文化大考古。其实还有很多根本没有进入人们视野的,养在深闺的具有相当不错的文化潜质的地方就有可能随着这条线路浮现出来,进入人们的视野。那么可以说对大片旅游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就有可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获得一种发展机会。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是艰难的,因为这条线路太过漫长,也太过曲折,它需要跨界的,甚至是跨省区的配合,才能把工作做好。但是我同样也认为人们一定有这个积极性来做这件事,不一定所有事情都由政府包下来,政府哪有那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投入,如果分解下去让各地知道对我这个地方,它的自身发展是有切身益处的,这个积极性就来了。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找到了这样的需要,我们找到了价值,实际上我们就给这个工作找到了现实可行性。”

    政协委员的身份之外,王东林也是一位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大学教授。他的提案或多或少,总是与文化沾点边。在王东林看来,参政议政是件严肃认真的事情,从内行的角度给出专业的建议才是提案的意义所在,“我从来把参政议政不看成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作为一个政协委员必须提出意见建议。你向谁提?你的对象是谁?是政府。你向建议者提建议,自己一定要站得比被建议者可能要高一些,至少看问题的角度要新鲜,或者是被建议者没有注意到的,或者是看问题不够全面的,或者是不够深入的,这样的建议提出来可能才有分量。所以我就是跟我的专业结合起来,我站在专业的角度上看问题,第一个我可以避免说外行话,另一方面因为我们有自己研究的基础,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比不从事这些研究的政府官员们可能看问题更深些,可能就更远一些。所以你可以看,这些年我可能提的提案在文化方面的多。”

    对于王东林来说,政协委员的身份更多的意义,是为他提供给了一个向国家建言献策的窗口,也为自己的学问在经世致用的道路上找到了出口,“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是做金字塔里面的文章,我们就是为了写论文。通过有了政协委员的身份之后,我倒找到了一个学问向经世致用的方向转化的途径。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学问我感觉到有意思呢,是因为我们不用再做那些空学问。我们能够让学问为社会服务,学问的转化很重要。”

    从第八、九届省政协委员、常委到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王东林走过了将近二十年的履职路。每年上京,王东林带来的提案并不多。对于他来说,能派上用场、发挥影响力的高质量提案才是他追求的目标。2008年,王东林关于《以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思路解决城市游商小贩管理问题的提案》曾引起广泛关注,在两会召开期间还未进入交办程序前就引起了石景山区政府的注意并发挥了作用。漫漫近二十年的履职路,王东林在尽心自身职责的同时也见证了政协本身的成长,“通过十多年的、近二十年的过程,我们可以说是基本上见证了人民政协整个的发展过程,我们总感觉到时代还是一直在进步。人民政协的作用、它的发挥可以说是一届跟一届不一样,一次跟一次不一样,一年跟一年不一样。它的作用的提升,这个只有亲身经历过,我们才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尽管还有很多人对政协的工作不一定很理解,或者是很(不)了解,甚至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但不管如何,我们始终看到了它的变化,只要它在变,在向好的方向在变,那么政协就能给我们希望。或者说政协也能够在我们国家治理体系中,在我们的协商民主政治中,发挥它的作用。这个我们应该是要有信心。”

    【点评】该录音专访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专访角度新颖,主题明确。报道避开了名人和热点,选取了一名普通政协委员的履职故事。一方面该政协委员曾经的提案曾广受关注,今年的提案经过实地考察、深思熟虑,跨越地区广泛,并联名数十位委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代表性。二是文章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该录音专访从提案入手,一步步延伸至该委员与政协工作的不解之缘。紧扣“履职”主题,展现了一名学者委员建言献策的经历。三是内容由浅入深,脉络清晰。记者用专访的形式听委员细细道来提案背后的故事,让读者了解到一个普通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历程,并见证了委员在完善自身职责的同时,与政协制度本身共同成长的故事。

 

时间: 2015-03-26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