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港:寻找陌生地带
作品《走出北川》获第52届世界摄影比赛(荷赛)突发新闻类金奖。
走与众不同的摄影路
陈庆港从小酷爱摄影,后来又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摄影专业。大学时代学的是知识,大量课程是技术解读,诸如暗房、光线原理、相机的解体等等。数码取代胶片后,陈庆港开始领悟到:摄影已经进入技术归零的时代,一个摄影师需要的不单纯是专业技巧,更重要的是他的拍摄理念——选择拍什么,从什么角度拍,用什么方式表现这个多彩的世界。因此,当陈庆港成为职业摄影记者后,他就致力于理性思考,探索新闻摄影的与众不同之路。
报道摄影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有趣的摄影成果,它区别于一般的新闻照片,更不是艺术创作,而是深度专题新闻摄影。摄影者要深入到自己所要拍摄的环境中去,与自己将要拍摄的人群长时间生活在一起,记录他们的生活细节。陈庆港认为,优秀的报道摄影作品,通过记录客观现实演变的过程,可以成为人类的一部部精神史和心灵史,成为历久弥新的文献。在陈庆港的镜头带给我们的那些陌生地带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曾经不为我们所熟知的东西,看到了守望着古老记忆的原生文化。
2004年秋天,陈庆港前往横断山脉的深处,在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后,深入到一个神秘而又古老的村落——丽嘉则拉。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与世隔离,这里很少有人到达,一些人类古老的习俗,在这里能够得到完整而又原始的保留。在村落里,陈庆港和牧人一起去放牧,跟阿妈一同去水磨房磨面,与女主人喝酒,悄悄随着小伙子去会情人。这个村有28户母系大家庭,陈庆港在村里生活了近一个月,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户人家,详细记录下了每一户家庭的经济、人口、婚姻等状况,以及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复杂的血缘关系。他成了村子里几乎所有人都熟悉的朋友。陈庆港用图片和文字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了这个村庄,他在这期间拍摄了数千张图片,做了数十万字的文字记录,让我们看到了完全不同于现代文化的鲜活而生动的原生文化。陈庆港拍摄的《密林深处的母系氏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第五届“人类贡献奖”大奖。
有人说,新闻只求一日之辉煌,是易碎品。而陈庆港拍摄照片,不仅追求题材独特、有视觉冲击力,更追求作品本身的思想力量,追求作品巨大的心灵震撼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地震之后两个小时,陈庆港就决定去四川。当时没有飞机,他十几小时守在机场,等到了重庆的第一班飞机。下了飞机连夜租车,十几个小时后,到达灾区。眼前是一片废墟,满地狼藉,脚下余震不断,让人惊慌。站在瓦砾堆上的陈庆港,看到这一切,心情复杂而沉重。环视四周,忽然一个个动人的情景闯入眼帘:一些志愿者趴在废墟堆里,用软管给压在乱石下尚有生命体征的人送营养液和水;在通往北川县城的路上,一批批解放军指战员抬着刚刚抢救出来的伤员,高一脚低一脚地赶往临时救治点,那场面让人心中升腾起一种希望:在灾难面前,生命支撑多么需要人际间互助,中国有一种战胜困难的巨大力量。陈庆港赶紧找到一个理想的观察点,调整好角度,拍摄了四川大地震后解放军救援部队抬送一名幸存者的画面。
这幅照片拍摄手法简洁,没有任何的技术雕琢。但就是这幅极其朴实无华的摄影作品,却深深感动了“荷赛”评委。简单的镜头语言,无声表达了面对灾难时体现的强大的中国精神。正如我国《人民摄影报》总编辑霍玮所说:“这张照片画面干净肃穆,却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这是中国式的表达。含蓄委婉,于平静中直击人心。它获奖,与意识形态无关,只与人性的力量有关。”
2009年2月13日,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揭晓的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陈庆港的《走出北川》获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
作者: 应金泉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