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明:苔花静开香自来

苔花静开香自来

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文化副刊部主任陈明明

   从作家到记者、从传统媒体到融媒体,从新闻工作者到文化特派员,陈明明在22年时间里不断跨界、融合,探寻着一条最适合自己的专业道路。

   他每天背着双肩包,包里装着电脑、采访本,随时准备出发、写稿、改稿。他自喻为“苔花”,顽强、坚韧,又低调、内敛,甘于隐身稿件背后,静品新闻的暗香。

   静而不止:跨界转型的新闻多面手

   从事新闻工作之前,陈明明已在全国性的文学期刊上发表多篇小说。2002年12月转行记者后,他谦逊地从零开始学习,默默努力、不断进步,成为新闻多面手,并将文学素养融入新闻写作,形成了“文笔优美、故事生动”的独特风格。

   从下面列举的获奖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擅长各种新闻体裁的采写:

   《10万只“龙游飞鸡”飞到四川扶贫》(消息)、《老陈心里有个“甜蜜”的梦想》(通讯)、《“窑”变》(重大主题报道)、《大道同行》(系列报道)、《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更要做好群众工作   》(评论)、《办一本〈燃气经营许可证〉进入“死循环”》(舆论监督)、《报纸副刊报告文学采写的同步策略》(论文)、《来了,凤凰部落》(副刊作品)……

   他作为主创,参加了单位绝大部分的重要新闻策划。

   2018年,他和同事策划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致敬谢高华”特别报道》,获得2018年度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创新奖。2019年10月,谢高华去世,他连续三天去殡仪馆采访,完成的通讯《有一种告别叫景仰》,获得2019年度浙江新闻奖三等奖。

   2024年,他和同事策划了《“大道同行——中国东南儒学走廊探源”大型融媒体报道》,推动“东南儒学走廊”建设写入省委文化强省行动方案。这组报道获得2024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一次次成功策划,既提高了新闻产品质量,也有效助推了年轻记者成长,凝聚了团队合力,增强了团队战斗力。

   面对传播技术迭代,他主动更新理念,牵头整合报纸、广播、新媒体平台,推出《橘颂友声》栏目,邀请副刊作者走进广播直播间访谈,制作视频在新媒体端呈现,实现三个平台共赢。

   在线上交流便捷的当下,他重视线下互动,打造衢州传媒《人文沙龙》品牌,围绕不同主题邀请受众、专家座谈交流。

   在新闻业务精进的同时,他还收获了文学创作的“副矿”:2019年出版的报告文学《当他离开 让爱留下》和2021年出版的人物传记《谢高华传》均列入衢州市文艺精品扶持工程重点项目,后者还获得第六届衢州市文艺精品“南孔奖”。2020年,他以青年作家身份入选浙江省第八批“新荷计划”人才库。

   静水深流:长期主义的深度思考者

   陈明明喜欢安静,长于思考。思考让他在海量的信息中去粗取精,寻找表象背后的本质,发掘独家新闻。

   衢州市委七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表彰了一批基层先锋战队。他逐个查阅,发现柯城区花园街道上洋村最有特点:运用《村规民约》治出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进一步了解,上洋村已经迭代升级出八个版本的《村规民约》。于是,他马上到上洋村,先后采访了20多位村民,梳理出了八个版本《村规民约》背后的故事,完成了获得2019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的《八版<村规民约>:上洋村的“法宝”》。

   随着传播渠道的多元、传播速度的提速,新闻的独家性日益稀缺。他善于在同质化资源中捕捉差异化内涵,从小细节中挖掘新闻的深度,让旧闻变新闻,甚至是独家新闻。

   “早餐奶奶”毛师花是一个老典型。28年来,她一直在小学附近摆早餐摊,五毛钱一份,从未涨价,为的是让山里的孩子吃得饱早餐。这些内容各级媒体报道过多次,已属旧闻。2019年,他得知“早餐奶奶”喂养三只过路猕猴,在她的影响下,村民们和猕猴和谐相处。于是,他先后三次凌晨开车一个多小时,赶到山里跟着“早餐奶奶”做早餐、卖早餐、喂猕猴,采写了获得2019年度浙江新闻奖三等奖的《“早餐奶奶”和三只猕猴》。

   面对碎片化传播与阅读的潮流,他坚守长期主义,对于关注过的题材,他总能保持定力,持续深耕。

   2015年,他采访了衢州市首位器官捐献者母亲徐萌仙,被她的大爱精神深深打动,于是开始关注器官捐献这一领域,采写了一系列稿件。因为长期为器官捐献工作鼓与呼,2019年他被评为衢州市红十字工作先进个人。

   时光不负有心人。他两次被评为衢州市“爱心记者”,是2021年度全市宣传思想工作突出贡献个人、衢州市2023年“南孔精英”计划培养专项领军人才。2019年,个人获第四届衢州新闻工作“华岗奖”名记者称号。2023年,主持的《今日直击》专栏获第六届衢州新闻工作“华岗奖”。

   静心实干:不忘初心的文化特派员

   专业主义精神是陈明明心中不灭的明灯。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他都能保持平静初心,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对党媒的坚定信念拥抱未来的不确定性。

   2024年开始,他又多了一个身份:衢州市首批文化特派员。

   对于这项全国首创的探索性工作,他充分发挥记者“腿勤、脑勤、手勤、嘴勤”的作风,每周至少一次去派驻的畲族村——龙游县詹家镇浦山村,了解需求,提供服务。

   派驻当月,他就组织了两场活动:把儿童文学作家请到村里举行公益文学讲座,把孩子们接到市文化艺术中心和城市展览馆参观。

   在提供文化服务的同时,他组织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各个平台开设专题专栏,采写文化特派员专题报道100余篇。

   他发挥作家优势,策划“畲歌笔舞”采风活动,将20多篇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结集成册,为浦山村留下一份厚重的文化宣传资料。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是文化特派员的一项使命。依托“陈明明文化特派员工作室”,他和市文化馆专家一起创作小话剧《疯狂舞蹈队》,艺术化展现“千万工程”给村庄带来的蝶变。

   他指导文化礼堂改造提升,完善功能布局,浦山村文化礼堂成功入选全省金牌五星文化礼堂,“七彩畲风”文化礼堂高效运行模式成功入选浙江省礼堂高效运行项目。

   作为文化特派员龙游工作组组长,他积极推动省市县三级文化特派员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因踏实、务实,他的事迹入选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工作案例。

   一年来,他一件事一件事地去做,默默地为派驻村提供文化服务。正如他获2024年度浙江新闻奖二等奖的副刊作品《来了,凤凰部落》中写的那个男孩——将搁浅的鱼一条条抛回大海,并说:“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陈明明正是以这份“在乎”,践行着一名新闻工作者和文化使者的担当。

首页  上一页  [1]  [2] 

 

时间:2025-08-11 来源:浙江省记协
作者:陈明明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