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继续做追光的人
我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持续举办12年,激励新闻从业者——
未来继续做追光的人
“我要当一名跑遍基层的‘六边形战士’。”“从媒体‘看见’到全民‘共见’,我们将继续做这束光。”……一句句真挚话语,一个个动人经历,饱含着我省新闻从业者牢记初心使命、用心服务群众的担当与情怀。8月4日,浙江省新闻界第十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在杭州举行。来自浙报集团、浙江广电集团,各市记协、省记协相关工委推荐的18位选手,有从业24年的“老将”,也有不少95后,他们讲述了新闻背后的故事。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张萍、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戴维、嘉兴新闻传媒中心刘娇一、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徐洁、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乔英明5位选手获金奖,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汪雨凡、宁波广播电视集团沙瑛雪等6位选手获银奖,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张迎东等7位选手获优胜奖。来自省委宣传部、省记协、省级主要媒体、浙江传媒学院等部门和单位的领导、专家担任评委。
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全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已连续举办12年,既成为新闻战线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活载体,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的品牌活动。今年,围绕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抓住“3个20年”重要节点,我省各地各新闻单位组织优秀记者讲亲历故事、谈采访过程、说内心感受。比赛现场,声情并茂的演讲,以小见大的视角,有力展示了我省新闻工作者不断践行“四力”、积极以新闻推动社会进步的信念。
他们当中,有人热情向世界传播浙江好故事。
金奖得主刘娇一是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的英汉双语主播,她手持一把绘有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折扇走上舞台。这把折扇见证了她用英语向31国32位驻华使节传递红船精神的经历,让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国文化魅力。舟山市普陀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陈璐瑶也以一张照片,将大家带入了东极渔民救起“里斯本丸”英军战俘的传奇往事,照片上是当年获救英俘赠送的灰色方砖。8年来,她记录下双方后代的友好往来,说:“我作为记者的使命就是成为故事‘传声筒’,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的善良勇敢。”
有人以思想为载体联结今昔,努力抵达“思想的现场”。
金奖得主浙报评论员张萍坦言,新闻评论者较少有机会以“肉身”抵达新闻现场,需通过对理论深入学习、对现实准确把握,传递思想力量。她以撰写的“第一视点”栏目稿《习近平的四副春联》为例,展示了如何“重回”现场找到“四副春联”对当下观照价值的破局启示。潮新闻记者徐洁从报业文字记者转战新媒体,3年来追热点讲观点,年更200条新闻述评视频,也用10年时间追踪一组慢新闻。她的思考是:“讲好新时代新闻故事,快有快的价值,慢有慢的值得。”
还有人从追逐着媒体变革浪潮到勇立潮头。
浙江广电集团浙江之声记者乔英明,讲述了自己从播音生向“AI大神”转变之路。浙江法治报记者陈立波也由一名从事20多年消防报道的媒体“老兵”,转型为传播消防安全知识的短视频博主。
尽管形式不尽相同,贯穿报道始终的是一个关键词——“群众”。浙江工人日报社记者任杰为劳动者发声,荣获省新闻奖社会活动奖的温州日报记者董吉妮分享了“水晶宝宝”公益救助项目15年的善行历程。浙报全媒体政治新闻部记者吴柯沁被选手们分享的采访细节触动,说:“这让我意识到,记者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挖出更有共鸣的故事。” “我在现场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更是一颗颗跳动的心。”专家评委詹晨林说。
作者:浙江日报记者陆斯超/文 魏志阳/摄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