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全国新闻界“大咖”在湖州畅聊
全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观念、方式和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主流媒体如何做好舆论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25年6月24日是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看见》栏目开播三周年,在湖州“看见”社会治理之变——《看见》栏目三周年座谈会举行,来自全国各地新闻界专家学者、湖州本地基层干部群众、媒体同仁等齐聚一堂,围绕“主流媒体如何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这一主题,热议经验做法、畅谈感受体会、提出对策建议。
三年来,《看见》栏目不仅成为湖州“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的标志性载体,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座城市。截至目前,《看见》栏目累计播出710期节目,曝光问题361个,解决率超90%,全网阅读量超4亿人次。民生小事里有一座城市的治理之道,湖州用《看见》栏目的实践印证:当一面媒体监督镜真正映照百姓心声时,照亮的将是整座城市的未来。
与会专家们说了啥?请阅读精彩摘要
(按照发言顺序摘录)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王水明
新闻机构正确地开展舆论监督,可以很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具有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三年来,湖州《看见》这档舆论监督栏目逐步成为解码中国式治理现代化的“湖州样本”,它的独特价值在于打破“只唱赞歌”或“专挑毛病”的单向思维,构建起“双轮驱动”的建设性监督体系,如今,这个栏目开始超越“传统”,演变为社会治理创新的引擎。
这些年,舆论监督的形式越发多元、内容更加丰富,各地都在创新和探索。未来,舆论监督应积极尝试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希望《看见》栏目接下来也能融合AI技术,继续坚守初心、用好监督利器、倾听百姓心声、服务发展大局,努力讲好湖州故事,进一步为推动社会治理赋能。
浙江省记协常务副主席 周咏南
《看见》栏目是一扇“窗口”,能看到湖州市委、市政府的担当和作为,看到湖州干部作风的转变,看到湖州新闻传媒的舆论监督力量,看到浙江地方主流媒体推动媒体融合变革的成就,也能看到百姓对于节目推动市域治理和城市发生改变的认可与支持。
《看见》栏目也是一面“镜子”,透视出群众身边一些不正之风、社会治理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以及机关部门间存在的有些推诿现象。同时,这面"镜子"也映照出有关部门在舆论监督下,闻风而动,立说立行,认真整改,一心为民的良好氛围。这面"镜子",更光曜出建设性的舆论监督帮忙不添乱,是实实在在的正面报道。
《看见》栏目还是一根“鞭子”,通过强有力的舆论监督,有力鞭策着湖州的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使命、转变作风,必须有所担当、有所作为,塑造了湖州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要监督人家,自己首先要经得起监督,这根“鞭子”也有力地鞭策我们新闻工作者转变作风,践行“四力”,新闻为民,有作为更有地位。
中国记协国内部副主任 王佳
舆论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社会正气,理顺公众情绪,维护安全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州的《看见》栏目为城市治理提供了化解社会矛盾、提升治理能力的创新方案,彰显了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双向融合。
长期以来,中国记协高度关注和支持主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工作,不断激励和持续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应切实承担“回应关切、解疑释惑、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重要职责。我们认为,媒体的锋芒当如手术刀般精准切除沉疴,亦如烛火般照亮前行之路。希望《看见》栏目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导向性与真实性相统一,实效性与实质性相统一,架好凝聚共识的圆心桥、做好时代进步的推进器。
《人民日报》原高级记者 蔡小伟
我算得上湖州新闻传媒的“老员工”,新闻媒体中蕴含着“校正的力量”,这股力量正是舆论监督的体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舆论监督形式,当下,舆论监督的方式更加规范、科学和严密,《看见》这档栏目就是顺应时代需求应运而生的,且已逐步超越了新闻媒体的范畴,成为区域社会基层治理的样板。
舆论是社会公众的评价和议论,需要媒体有专业的政治判断力、高效的社会组织力和精准的业务操作力。我们正处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需要用流量和成效说话,正因如此,需要媒体更加积极地在新闻内容上下功夫。期待《看见》栏目持续创新传播方式,精准回应群众关心的问题,努力成为地方主流媒体的“金字招牌”。?
复旦大学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朱春阳
湖州推出的《看见》栏目深度介入社会治理,是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到媒体变革中的创新尝试,具有特别意义。我注意到,《看见》栏目特别吸纳了社会各界代表组建“市民观察团”,这符合“四全媒体”中全员媒体的要求,也符合数字新闻业的开放生产机制,利于发挥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与作用。
下一步,希望《看见》栏目能进一步实现传统媒体与移动网络的双向奔赴、双向融合,更好获得受众信任,成就地方主流媒体的权威地位。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教育部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室执行主任 李卫东
今年是我第二次来到浙江,感觉处处都彰显着活力,活力的背后蕴含着媒体的公信力。湖州的舆论监督有模式的创新、体制的创新还有机制的创新,建构了社会治理的新的透明机制,让政府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这几年,我密切关注着《看见》这档舆论监督栏目,通过3次迭代,《看见》栏目逐步解决了线索收集难、现场采访难、整改解决难等问题,推动部门主动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说,这种创新非常有意义,也是进一步回应了老百姓的诉求。
建议,湖州接下来能形成一个更好“新型反馈机制”,在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过程中形成更加鲜明的特色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宋建武
最近正认真分析《看见》栏目的成功原因,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它打造了“建设性的监督”,进一步推动问题解决。我想,真正的善治是让每个人的问题都被关注到,《看见》栏目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做到让每一个问题都被关注”。
这需要依托现有的平台,联通各级治理力量,导入人工智能技术,塑造更加开放的平台,让“问题提出、协同解决”这一闭环更好实现一体化。我相信,通过《看见》栏目的不断迭代、完善,能够更全面地关注到社会各种声音,更好服务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中国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供有价值的路径、可参考的选项。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阴卫芝
《看见》栏目设立以来,在新闻业务方面成绩显著,特别是节目开设当年的两件作品获得了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些成绩有目共睹。迈入新时代,舆论监督报道并不仅仅是批评性报道,更多的是提供建设性的改变。
我认为舆论监督栏目需要有分寸、有边界,媒体是去参与社会治理,并不是直接治理。最近跟我接触的湖州人都说,这座城市干净整洁、非常宜居,我想这或许是《看见》栏目的人文背景,也折射出湖州人骨子里那种务实的品质。希望随着《看见》栏目的持续播出,能营造出一种“天下无讼”的状态。
《新闻战线》杂志社副总编辑 董建勤
我最近在阅读《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一书,其中有内容提及“能否更积极地发挥主流媒体作用,让其帮助党委政府发现问题来把握主动权,而不是让自媒体运用舆论力量,突然引爆一个话题,击中社会情绪的痛点,在局部掀起对党委政府的批评,从而陷入被动。”
我觉得这一内容非常契合湖州《看见》栏目这三年的实践。接下来,希望《看见》栏目能继续当好生产者、瞭望者、推动者,坚持问题导向、内容为王,坚持讲好故事、创新表达,坚持技术赋能、融合传播,打造立体多维全面的闭环运行机制,形成更精致、精锐的舆论监督报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浙江记者站站长 黄琳
湖州的《看见》栏目通过现场曝光、报道整改行动、追踪整改成效三个环节,形成《看见·现场+行动+追踪》的“1+1+1”报道模式,湖州为此专门出台《全媒体专栏<看见>全闭环运行流程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看见>栏目曝光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为推进媒体监督工作建章立制,这对新闻媒体开展新型舆论监督提供了借鉴。
希望以后能和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有更加深入的交流,彼此互相学习取经,互相寻找进步空间和优化方法。我们也十分期待有更多的机会走近湖州、了解湖州,感受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城市气质。
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教授 吴飞
从创新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湖州真正地做到了运用媒体这一抓手来参与社会治理,以《看见》栏目为纽带,构建起政府与公民间一个良性连接节点,推动区域性治理成效。可以说,《看见》栏目找到了发现问题、协调讨论、协商考虑与解决问题的开放式监督模式,通过“有分寸”的监督,打造了全国舆论监督的先锋样板,成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成功案例。
《看见》栏目用3年时间做出了影响力,未来要坚持长期主义的精神,努力推动形成社会善治,更精准地把握“小切口、大民生”,挖掘百姓爱看、愿看的新闻议题,成为具有建设意义的舆论监督栏目。
据介绍,本次座谈会由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湖州市看见办、湖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浙报集团浙江传媒研究院、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承办。
作者:湖州市记协供稿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