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变革与传承,“记者”的力量
编者的话 曾经,他们手执一支笔,记载人间悲喜、世事变幻。后来,他们有了更新更强的设备,更多的新闻现场被更迅捷地呈现在受众面前。
科技日新月异,但人生古今无异,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未变,他们也从未改变初心。记者,是他们的职业,也是他们的名字、使命、担当以及价值。
新闻媒介的形态从报纸、广播、电视演变成网站、手机终端,但每一代记者的心态从未改变,那就是——记录事实,呈现事件,弘扬正确价值观。
媒体有新旧之分,因此,融合与改革势在必行。但记者,从来没有新老之别。每一个记者在出任务时,他们都是一股绳,都是一道光。
11月8日,第25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举办了一场座谈会,围绕“变革与传承”这一主题,60后林永平、70后林学富、80后施亚萍、90后朱萍萍、00后黄佳瑜等5位记者分享了各自的故事和感悟。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林永平
我曾是一名水兵,一名部队的“战士报道员”。我的新闻生涯起步于1985年,至今已进入第40个年头。记者二字在我心中始终沉甸甸,在我看来,传承就是秉持“向下扎根”的劲头,变革就是追求“向上生长”的姿态。
新闻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长跑,考验的不是瞬间的爆发,而是途中的坚持、坚守、坚信……从“战士报道员”到电视记者,再到集群总监,我经历了媒体数次体制机制的调整。
转型,一直在路上;考验,也一直在路上。
当记者,要扛得住事,以绝不服输的血性爬坡过坎。我身边有很多同仁在媒体圈进进出出,有人离开,有人返程,有人观望,有人成长。我始终相信媒体的力量,用半辈子守着新闻理想,虽有遗憾,但不曾后悔。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用现在的话说的确是比较卷的一个行业,我们不提倡卷,但也不怕卷,有压力得扛得住,秉持着“舍我其谁”的锐气和“滚石上山”的拼劲,在急难险重面前敢于担当。
当记者,要“沉得住气”,以精益求精的执念深耕一线。新媒体时代,“键对键”替代不了“面对面”。有血有肉的作品,需要用鲜活的现场说话,用生动的故事演绎,用活泼的形式传达。作为台州传媒的记者,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有市委、市委宣传部的关心,台州这片热土就是新闻富矿,我们要深入洞悉脚下这块热土,只有深入才有高度,根扎得越深,汲取的营养就越丰富。精品的诞生就像从“顽石”到“璞玉”的雕琢过程,必须沉下心来,从撰稿、拍摄、剪辑到包装,每一个镜头、每一行文字、每一段配乐都要精益求精。
当记者,要“立得住脚”,以能打硬仗的实力克难攻坚。高品质的内容永远是“稀缺品”,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硬通货”,要想不被强风吹跑,就得站得住并且站得稳,就要靠优质内容立足,靠打造精品的团队撑腰。我们集群也在努力营造全员上阵、追求精品的业务氛围,经常性召开优秀作品评析会,邀请专家进行分析、点评,推动融媒内容生产业务技能培训常态化,以期让追求优质、打造精品成为记者的采编常态和业务自觉,让精品内容助力望潮APP融媒指数提升。
当记者,要“弯得下腰”,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学思践悟。这些年我深刻意识到,要想走得远,就得学得多,要想跳得高,就得学得深。对于新闻媒体而言,不进必退,一味防守出路尽失,必须主动出击。我们面对的是社会百态,是媒体的深度融合,接触的多,需要钻研的也多,跟业内专家学、跟优秀同仁学、跟采访对象学……在团队的沟通与交流中,我是找茬者,也是学习者,是质疑者,也是反思者。我作为一名老记者,这些年也在积极拥抱新变化、研究新事物,头脑风暴过程中,年轻人跳跃性的思维、饶有趣味的交流方式让我收获颇丰。
记者是辛苦的,严寒酷暑,风雨兼程;记者也是幸福的,抬头拍人间烟火,落笔写诗与远方。40年新闻路,我很幸运拥有一起奋战的团队,“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即将到耳顺之年的我应该算是融媒路上年纪比较大的,但依然竭尽所能、紧跟步伐。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正年轻,在座的后浪就是希望!
记者之路无止境,融媒征程不停歇,更多考验在等着我们,更多美好需要我们共同去创造!所幸我们不是孤军奋战,无论是跃跃欲试的新手,还是两鬓清霜的中坚,只要你我握指成拳,无愧于心,不畏于行,定能乘势而上、合力致远。
重“新”出发,做个“新”媒体人
林学富
今年,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也是我进入新闻行业整25个年头。
作为一名70后,25年的职业生涯,此时对我来说,本应是做新闻得心应手的年龄,然而事实上,这几年,我倍感迷茫和困惑。
我的困惑和迷茫,或许跟中年人的生活状态一样,即“上有老、下有小”,“老”即为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小”即为以望潮客户端为主导的各类新媒体平台。
“上有老,下有小”,给我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惑和迷茫——
其一,“两头”难兼顾。因为“老的要照顾,小的要养育”,我总是游离在“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的窘境。虽然我知道要以新媒体为主导,但老平台依然存在,停一天也不行,新媒体又似乎不知道如何“养育”。
其二,带兵“不自信”。面对00后、95后新记者,我真不知道如何去“指导”他们做融媒体新闻,因为我有的只是基于传统媒体的“经验”。我去研究浙江省新闻奖、中国新闻奖的新媒体获奖作品,研究了,也明白了,但怎么做,似乎又无从下手。更让我担心的是,我怕我的“指导”,会限制了年轻人那种“天马行空”的个性。因此,年轻人来求教我时,我总会带上一句“不要受我的思维影响”。
其三,缺乏“成就感”。作为一名70后,我曾经历过传统媒体人最好的年代,感受过当记者的那种“自豪”。而今,这种自豪感似乎自动隐身了。
记得去年7月份,台州学院几个学生来采访我,这些学新闻的、黑发明眸的姑娘们,睁着大大的眼睛好奇地问我:“老师,你还热爱媒体这份职业吗?”
现在的孩子真是聪明又犀利,抛给我这么高难度的问题。实际上,作为一名中层管理者,我真不知道如何去描绘“记者职业的前景”,用来激励年轻同志。
今年我们记者节的主题是“变革与传承”,我觉得很好,因为“不变革”,真的只有死路一条,也无法传承。
其实,面对这些困惑和迷茫,我并没有停下来。一有机会,我就会找社会上的新媒体机构负责人聊天;我会买书研究融合新闻怎么做、视频怎么做、新媒体文案怎么写;在集群内,我倡导设立了保才专访工作室、无边际工作室、望潮Z造工作室,尝试着做融合新闻。
从今年9月份开始,我更是有一股念想:打算自己开号,自己当主播,打造“财经新媒体”,做企业报道,拓展经营渠道。
我之所以做这些,是因为我在想:像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500号人的大集团,集体破釜沉舟式的改革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小部分人的突围是可行的。而这一小部分人,会是谁呢?我想我们70后义不容辞。
当下,我虽然迈出了步子,但依然障碍重重。
“变革与传承”,我认为,只有变革了,才能更好传承。而这种变革,必须要有“向老而死”的决心,要打破“老”的束缚,依照新媒体运行流程和规律,加快形成工作室运作激励机制,把“部室”变成有创新动力和能力的“工作室”,这或许能让员工看到那一束希望的光亮。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这个70后有信心,也愿意“向老而死”,重“新”出发,做个“新”媒体人,重拾媒体人那份自豪和荣耀!
当记者的第N年
施亚萍
找工作就像谈恋爱,而第一份工作,就好比你的初恋。台州晚报就是我的初恋,初恋遇到的那个人,或许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美好的。
都说“一入传媒深似海,从此假期是路人”。跟很多同事相比,我的职业生涯并没有高光时刻,但有很多值得我回忆的时光。
2008年,汶川地震7个月后,台州晚报和市红十字会联合募捐了一批物资送往青川,我被派往青川采访。
这是一次临时指派的任务。当时,我先坐飞机到西安,再从西安乘火车到广元。火车买到的是晚上的无座票,一晚上,我都不敢睡。到了广元后,再坐车去青川,又花了半天时间。
青川是一个很小的县城。因为交通不便,我到达后募捐的物资仍在途中。
总不能白跑一趟,采访计划只能临时改变。
对新记者的我来说,这是一次考验。在同事的帮忙下,我联系上了援川交警。采访结束之后,我又联系上台州援建指挥部,再一个人跑到沙洲镇采访。可以说,一路非常坎坷。
采访时,我跟着他们同吃同住在板房里,坐船去采访,爬山去采访,虽然辛苦,但是记录了不少感动的故事。正是这次采访经历,让我碰到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得到了锻炼。
那是传统媒体年代,虽然有网站、手机报等平台,可对于文字记者来说,只要写好稿子、拍一些照片就行了。
2011年8月,爱心妈妈罗雪华收养的女儿小陆陆,去广州南方医院动手术,我跟着全程记录。
当时,我一个人负责采写三个版面,包括采访医生、爱心企业家等,从早到晚一刻不敢松懈,晚上10点多交稿后才算松了一口气。
其中有一个版面就是微博内容,当天我通过微博记录小陆陆的手术过程,再在报纸上呈现。
台州晚报最早报道罗雪华是2007年,一开始由其他同事采访,后来我接手采访。2012年,小陆陆出院;2013年,小陆陆重返学校;2016年,晚报发起全城寻找代言人活动,再一次采访这一对母女。这算是我采访生涯中最久的一次采访,从小学到初中,记录了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记录了台州的爱心故事。
2009年新浪微博出现,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对于媒体的传播方式产生了变化,记者开始主动拥抱互联网。
2021年9月,台州晚报联合多个单位共同发起“共富台州 乡见美好”大型融媒体行动,第一站就是玉环干江上栈头村。
因为是融媒体行动,第一站除了要拍摄视频外,还要直播,这对于我来说是个考验。说实话,一开始内心是抗拒的,感觉年轻记者更合适去直播。但是,既然领导要求了,那就试试。写开场白、采访提纲、背台词……因为准备充分,直播比我想象中的顺利。
因为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成为了当前新闻生产方式的核心载体。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语境下,文字记者也在不断转型,会拍照片、剪视频、出镜,逐渐拥有了多重角色身份。
三个小故事,也说明我们每个记者都是媒体改革的参与者、见证者。
全媒体时代,媒体比拼的是流量、传播率、点赞数,我们文稿的调性得改,传播的视角得改。但不管怎么变,优质内容依旧是媒体以“不变”应“万变”的看家本领。
纸上波澜,笔底春秋。纸媒或将黯淡,但媒介永不消亡;不奢谈新闻理想,但也不能忘记新闻理想。
真诚永远是“必杀技”
朱萍萍
我是《阿福讲白搭》栏目记者。昨天下午,走出单位时,我注意到楼下阳光大厅KT板上的一句话,“我们依然追求做真诚的新闻”。
真诚,也是这几年我工作的感悟。
2018年9月,我进入单位,成为《阿福讲白搭》栏目的一名记者,一开始做的是《台州人讲台州话》栏目的外景主持,采访台州各地阿公阿婆,收集台州老话。方言,对于老一辈来说,有多珍惜?我第一次被震撼到,是去温岭的一个林阿公家采访。老旧的房子,杂乱的房间,窗口的一张老木书桌却被老人收拾得干净整洁。书桌上有一叠笔记本,林阿公跟我说,这些都是他看《阿福讲白搭》记的笔记。我翻开一看,里面还记录了日期、新闻事件等。有些笔记本,记录的是他自己记忆里的老话,或者收集来的。他说,“这些老话,我都不知道跟谁说,你们来了,我终于有地方说了。”虽然很多老话,我也听不懂,但我就静静听着,不打断。老人恨不得把话都倒出来,嘴巴都说干了,眼里却湿润有光。这样的老人家,我还碰到很多。正是他们真诚的分享,让我学会从业第一课:真诚聆听。
2019年,利奇马台风登陆后的第二天,我第一次真实感受到记者职业被社会需要的价值感。台风登陆前,同事被派去各个预测登陆点采访,我留守在单位值班。8月10日凌晨,台风在温岭登陆。天亮后,天空乌云退去,我和同事就想着赶紧去了解一下受灾情况。我们2点左右到达临海城区,3点多完成选题准备撤退时,看到古城中学外面的商铺老板娘正在架高木板转移货物,就好奇问了一句,老板娘说临海有一句老话讲“天仙配,大田汇”,临海逢雨必涝。当时地面积水只到鞋底,我觉得很奇怪,于是又转头往灵江边走去,越走越不对劲,水位从鞋底到脚踝,再到小腿肚,等我快走到城门位置时,都到膝盖上面了。靠近城门一看,哪怕是抵了钢管支架和防汛沙袋,江水还在不断涌进来。当时,我立即在现场出镜播报情况,就在我出镜那么一会儿,水位上涨到我的大腿。我们采集完视频资料后,立即传送给部门新媒体小编。等我们回到椒江,临海主城区几乎被淹,我们当时在现场传送出来的信息成了第一手资料。当天晚上,临海城区居民被困,断水断电,我们那篇推文成了他们求助和对接救援部门的渠道,阅读量达到600w+。这次经历教会了从业的第二课:真诚探究。
2021年,我接到了一个高难度任务,也促使我加快适应融媒转型——台州“蓝色循环”工作,海洋垃圾变成手机壳这么一大选题。要剪成一个新媒体短视频,两分钟以内。这个题材,涉及到多个部门和企业,做个专题片才能讲清楚,做成五分钟的新闻报道也要考虑好久,更何况是做成两分钟的新媒体短视频。我只能一遍一遍熟悉素材寻找灵感。正当我无从下手时,我看到一段现场,大陈岛一个渔民阿婆骑着三轮车来海洋垃圾回收点卖自己在海滩上捡来的塑料瓶,称重后卖了一百多元,她笑得那个开心,真的很有感染力。于是,我就从阿婆的故事切入,再讲到大的事件层面。这个片子最后拿了省一等奖。后来去省里参加学习会时,老师点评到我这个作品,说这个片子从剪辑和叙事手法来说还有很大进步空间,但胜在有新闻性和细节。这件事情又让我学到了一课:真诚去体会大事件中小人物的获得感。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我希望能一直走下去,真诚待人,去聆听,去记录。
任何时候,努力都有意义
黄佳瑜
我是00后里最大的,24岁,所以我更觉得自己处在一个微妙的分界线上,向前是成熟的大姐姐,向后是有无限憧憬的小妹妹。
从毕业进入电视台,再到与报纸融合,两年的时间,我看到传统媒体的改变,而我也在迅速成长,直到现在,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目前,我的工作范围特别广,以出镜记者、直播、政企采访报道为主,还有短视频策划出镜、主持等。
渐渐地,我有了一丝疲惫,每天看起来“班味”很重,好像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大部分的工作是因为有任务需要完成,哪怕我真的做得挺好的。我发现,进行内容创作时,我会更加积极并且得心应手,比如天台赭溪老街系列视频、国庆七天乐系列视频,还有一些内容直播等,能将我的个人风格发挥出来,并且锻炼把控画面的能力。当然,这些也需要和编导、摄像一起磨合、共同把关。
那我是否可以把个人风格再放大,在自己的优势上努力,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通过新媒体手段讲好故事,从形式上来说丰富多样,可以面对镜头输出,也可以亲身去体验,或是进行一场访谈,最重要的是抓住流量热点,这就需要日常积累。我是一个精力比较充沛的人,大家可以打开手机,看看自己的屏幕使用时间,我每天刷手机的平均时长能达到11小时30分,这个数据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也就是睁眼到闭眼,几乎随时随地刷。从抖音、微博、小红书、知乎……再到各大视频平台,我对当下热点敏锐捕捉,社会性、娱乐性、要闻类,作为一个冲浪高手,我深知也羡慕将账号做得好的团队。从一开始的流量密码王冰冰,到现在涨粉飞快的新闻姐、新华社张扬等,作为一个无知无畏的00后,也可以考虑一下个人IP的打造。
状态,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前段时间有一个出圈的词是passion(激情),我们在工作当中也同样需要激情。虽然我现在只是一个小吗喽(小猴子的意思),但未来,我怎么就不能成为自己的齐天大圣呢?
我希望每一位以及我自己,都能在自己的优势上努力,做喜欢且擅长的事儿。
任何时候,努力都有意义。
作者:台州市记协供稿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