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是如何画出来的

   青山郁郁,江水悠悠。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79岁的黄公望在杭州富阳山居的南楼,起笔要为这片山水作一幅画,送给同行的师弟无用师。

   富春江畔是黄公望的隐居地之一,作为当时知名的大画家,作画赠友再平常不过。但若站在后来回望,那一天不同寻常,黄公望所画的,便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

   “若觉人生太艰难,劝君读读黄公望”。在黄公望跌宕起伏的人生里,在《富春山居图》分分合合的故事中,后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读。

   人生传奇,画也传奇。这幅黄公望人生中最重要的画作,是如何画出来的?

黄公望 图源:“杭州文史”微信公众号

   一

   黄公望成为“职业画家”时,已经50岁了。那一年,他拜大书画家赵孟頫为师,成为了松雪斋中的一名学生。

   不得不说,在绘画方面,黄公望的天赋是惊人的。“半路出家”的他,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代新风貌,成为“元四家”之首;他所写的《写山水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山水画论著。

   50岁之后,黄公望彻底放下了对世俗功名的追求,在江南山水之间一边云游,一边磨炼画技。因此,画《富春山居图》之时,黄公望虽已身处晚年,但无论是心态还是技艺,却正处于巅峰期。

   答应为无用师作画之后,黄公望并没有在富春江畔完成这幅画作。“性本爱丘山”的他,画了一部分后,就将画留在山居中出门了。三年间,他的行踪飘忽不定。其间,他偶尔会回到富阳画上几笔,同时还完成了另外几幅画。

   到了1350年,《富春山居图》仍未完成。无用师急了,生怕有人半途“抢走”,他让黄公望在画上提前写了篇“小作文”,声明此画是送给“无用师”的。

   之所以画得这么慢,还真不是黄公望有拖延症,而是跟他的作画习惯有关。他的许多作品都不是一气呵成,而是先画个大致模样,其后再在画上反复修改,或淡笔勾勒,或浓墨渲染,这个时间跨度长短不一,其中历时最长的一幅画前后用了10年之久。

   被“催稿”的黄公望,将《富春山居图》放进了行囊里,跟随他一起云游山水。兴之所至,黄公望就会拿出来画上几笔,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五日画一山,十日画一水”。

   也许是江南山水里吸引他的地方太多,《富春山居图》最终画成了一幅约7米的长卷。

   随着画卷徐徐展开,富春山水跃然纸上。奇峰耸立,山上树木丛生,“一峰一状,一树一态”,山间村舍茅亭错落有致,隐约可见书生樵夫。数峰之间,富春江上烟波浩渺,渔夫垂钓,悠然自得。

   咫尺之间,见山河人间,《富春山居图》在历代都被称颂为神品。明朝画家邹之麟认为,黄公望如“书中之右军”,而《富春山居图》就是画中的《兰亭》。

上卷:《剩山图》纵31.8cm 横51.4cm 图源:“文旅中国”微信公众号

下卷:《无用师卷》纵33cm 横636.9cm 图源:“文旅中国”微信公众号

   二

   黄公望完成《富春山居图》送给无用师后,画卷再次被历史所记载,已是明朝成化年间,收藏者是著名画家沈周。

   到了清代,收藏家吴洪裕在弥留之际想火烧《富春山居图》为自己殉葬,画卷被抢救出来后,变成了两截,就此天各一方。直到2011年,在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才完成了《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展出。

上图为《富春山居图》残卷,现藏于浙江博物馆 图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值得庆幸的是,《兰亭序》真迹今日已不可见,《富春山居图》虽遭受火厄,分成《无用师卷》《剩山图》两截,但在经历数百年时光和辗转多人之后,依然留存于世。

   在《富春山居图》颠沛流离的时光中,它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的谜团,比如黄公望所画的山水,具体位于哪个地方?

   隐居于此,黄公望对富春山水的热爱是毋庸置疑的,除了《富春山居图》外,他还画有《富春大岭图》和《秋山招隐图》,使得富春山水誉满天下。

   “峰峦浑厚,草木华滋”,《富春山居图》所展现的恬淡天真让许多人心驰神往,但你若实地寻访画中山水,却难以找到完全吻合的地方。

   实际上,黄公望创作之时,并没有给画卷命名。他所画山水的原型虽来源于富春江畔,但却并非完全写实。

   古人学绘画,有师古人和师造化两种路径。黄公望两者兼重,尤其喜欢以自然为师,对着山水写生、打草稿,在实地观察中汲取绘画的灵感。因此,有人评价黄公望是“走荆关于笔下,罗丘壑于胸中”。

   如果你能穿越回元末的富春江边,或许会看到一位老者背着画袋或泛舟江上,或徙于山间,或登高远眺,他正是“搜尽奇峰打草稿”的黄公望。

   久居江南,山水看多了,胸中自有丘壑。《富春山居图》中的山、水、树、屋,都是由黄公望从江南山水中攫取的精华组合而成,也是他内心情感的流露。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通过绘画,黄公望建构了一个心中的江南,而后人也得以在品赏中感悟人生,心脾俱畅。到了现代,青山绿水的“富春山居图”成为浙江乡村幸福生活的意象,田园诗画和旷世名作在精神上实现了共通。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 图源:“浙江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三

   有人说,只有读懂《富春山居图》,才能读懂黄公望。黄公望将人生的艰难困顿和经历回甘淬练成感悟与体会,化作笔下的一川江渚、沙汀平畴,凝结成纸上的峰回路转、烟云供养,成就了闻名中外的绝世佳作。

   出生于南宋末年,去世于元朝末年,黄公望漫长的一生中,幼年丧父、中年入狱,满腹才华只能为吏,在人生的最低谷,他用绘画达成了与生活的和解。

   50岁从头再来也不晚,以“大痴”为号,黄公望痴迷于观山水、品山水、画山水,从山水的自然形态和运行规律中悟到人生的哲理,浓缩为“坚柔并蓄”的山水智慧。

   先说山之坚。长年跋山涉水写生,黄公望靠着坚韧和不屈的意志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在晚年攀上了艺术的顶峰,实现了逆风翻盘,正应了他本名中的那个“坚”字。

   再说水之柔。“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面对人生的至暗时刻,黄公望放弃对世俗名利的追逐,调转了人生的方向,虽然过程曲折,最终都奔入了大海。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身处乱世,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并不是黄公望逃避的退路,而是他人生的归处。

   黄公望放下了他人眼中的功成名就,在山水和绘画中找到了内心的从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了后半生,并将创作延续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

   因此,闲来读读黄公望、品品《富春山居图》的故事,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到一份毅然前行的力量,去努力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图卷。

 

时间:2024-05-07 来源:浙江宣传
作者:杭轩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