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东丽:不断提升应变能力,做好融媒体时代的全媒体记者

——参加2023年3月中国记协“融合报道”专题线上培训有感

   听了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张意轩所作《重大主题融媒体报道如何出新出彩》专题培训,让我对融媒体报道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当中讲到的重交互,打造“有我”的参与感、重技术,给优质内容增加技术思维的代码、重视情感传播,营造“懂我”的共鸣,这里的“三重”,也对在融媒体时代下的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采访中的敏感性与应变能力。

   随着新媒体的来临,传媒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融合时代。各种有形媒介的竞争逐步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人们对信息的获得和传递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信息逐渐演变为一种商品。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要不断强化新闻适应、创新采访方式、采访内容等,同时要注重采访的感受,增强采访的临场应变,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它的出现,使之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对信息的需求。

图片为2023年3月中国记协“融合报道”专题线上培训课程截屏

   一、传播途径与媒介的变化。在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中,受资讯科技等诸多限制,大众群体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渠道获取资讯。随着信息技术、网络媒体、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网络媒体的主导地位。在此背景下,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对传统媒介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必须不断提高新闻记者的“随机应变”能力,以获得宝贵的信息,从而提高其传播的影响力和可信度。例如,在大型晚会上,人们倾向于采用传统媒介,这就要求新闻记者有很强的现场反应能力,特别是在现场直播的时候,很多新闻记者的应变能力都相对比较欠缺,一旦被采访对象不愿意配合,或者发生了一些突发事件,新闻记者就会手足无措,甚至出现短暂的沉默,这会对新闻媒体形象造成影响。所以,在采访实践中,提高新闻记者的随机应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对新闻内容的深入挖掘。一般来说,新闻记者的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挖掘的深度。换句话说,越是善于随机应变的新闻记者,采访报道的消息就越有深度。许多接受采访的人都不愿回答记者的一些敏感问题。而当采访新闻记者具备更高的随机应变能力时,则可以根据现实情况随时调整策略,降低对敏感问题的敏感性,并引导采访对象做出情感导向的侧面答复。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不会正面回答一些敏感问题,导致采访很难继续,其实此时他们的脸色会发生变化,这种细微的表情变化,可以说明他们的态度。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有一定的应变力和观察力,根据现实情况,改变自己的提问方式,用更适宜的提问方式来转移话题,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达到采访的目的。

图片为2023年3月中国记协“融合报道”专题线上培训课程截屏

   三、加强现场采访洞察力的训练。在现场采访时,新闻记者要注意周围的环境,比如附近的植被、建筑物、交通状况等,并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公众能够更好地了解事故的后果和危害。同时,记者要仔细地观察现场的具体情况,以获得更加真实、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对整个事件的前后经过进行梳理,掌握事件的总体要点,并决定写作的总体方向。而且,在采访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对方的表情和语气,从而推测对方的情绪变化,从而判断对方的反应是否准确、真实。新闻记者也要仔细聆听采访人所表达的要求,从中发现与报道内容有关的信息,从谈话中发掘出新闻的蛛丝马迹,并根据这些要求提出更深层的问题,从而使整个采访的内容更加完善。新闻记者必须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对采访的提问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直接改变问题的内容,注意对访谈对象的面部表情进行观察,以保证得到真实、有价值的信息。

   总之,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人们在获得和传递信息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新闻记者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以保证在采访中能及时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并运用自己的应变能力,充分挖掘出有用的信息,掌握采访的总体取向,使受众获得更多的、更具真实感的新闻资讯。

   (作者汪东丽,衢州市常山传媒集团记者。本文是她参加2023年3月中国记协“融合报道”专题线上培训后的感悟文章。)

 

时间:2023-05-16 来源:浙江省记协
作者:衢州市常山传媒集团 汪东丽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