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与《剩山图》
杭州龙游路沙孟海故居里的座像(图片来源网络)
距西湖几步之遥,杭州龙游路上有一座名为“若榴花屋”的中西结合式别墅。从1952年始,这里成了沙孟海的住宅,一住就是40年。若榴之名,源于院落里有几棵石榴树。
沙孟海先生是20世纪书坛泰斗。沙老积80余年功力,精心翰墨,着力学术,成就卓著。雄浑郁博、刚健外扬、震撼人心的“沙体”书法,更是独步当代书坛。
沙孟海与《剩山图》本无交集。然而,历史总是不按常规逻辑出牌,于是便有了一段令人啧啧称奇的机缘巧合。
《剩山图》(图片来源网络)
一
被誉为“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80多岁时所作,始画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完成于至正十年(1350年),堪称中国山水画最高境界的皇皇长卷。
几经转折,此画到了明末收藏家吴洪裕手中。此公爱画如痴,临终前嘱咐家人,将智永的《千字文》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投入火中为其“陪葬”。其侄痛惜不已,遂立马抢出来,用“狸猫换太子”之法,把另一幅画扔进火盆。
这时候,《富春山居图》长卷已有四五尺被烧毁,余下部分被烧成了两段。后来,有巧匠把它装裱成了两幅画。前段尺幅较小,被称为《剩山图》;后段尺幅较大,被称为《无用师卷》。
从此,本是一幅画的《富春山居图》,人为地一分为二,天各一方。1745年,《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被征集入宫,1948年被运往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剩山图》则一直由民间收藏。 1938年,吴湖帆得到后就开始着手研究,并作出了明确的鉴定,用珍藏的商周青铜器换得,自称“大痴富春山一角人家” 并题字“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画苑墨皇,大痴第一神品富春山图。已卯元日书句曲题辞于上。吴湖帆秘藏”。
上个世纪50年代,担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的沙孟海,被聘请为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委兼调查组组长,同时兼任浙江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新身份的加持,让他妥妥地投入到考古工作和流散文物征集中。为了给浙江省博物馆寻觅稀世珍宝,沙孟海想到了《剩山图》。
在沙孟海看来,《剩山图》画的是浙江的富春江,由浙江博物馆收藏最好不过。而且,国宝入了“国库”,才能避免因天灾人祸而受损,以个人的能力极难保存。
《剩山图》与浙博的缘分就此开始。
二
收购《剩山图》一波三折。
沙孟海与吴湖帆是书画界的老朋友,二人交情极深,彼此欣赏。吴湖帆先生是当时一位集绘画、鉴赏、收藏于一身的显赫人物,与吴子深、吴待秋、冯超然在画坛有“三吴一冯”之称。
吴湖帆所藏的历代名画甚多。北宋米芾行书《多景楼诗册》、宋赵构《千字文》、宋画《汉宫春晓图》、宋刻《淮海长短句》、元倪云林《秋浦渔村图》、元吴镇《渔父图》、元黄公望《富春合璧图》之《剩山图》等均为国家一级藏品。
沙孟海积极奔走,多次去上海劝说吴湖帆,《剩山图》在他那里只是众多精品之一,如果捐献给浙江省博物馆,则会成为镇馆之宝。然而,吴湖帆虽然藏品众多,仍不舍得《剩山图》,一直没有松口。
省文管会的领导希望具体操办人沙孟海能促成此事,几次写函协商,吴湖帆还是不同意。
沙老是一个认真的人,一旦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他想方设法请来了书画大家钱镜塘等从中劝说,经过反复沟通,吴湖帆终于答应了。钱境塘也是一位收藏大家,与吴湖帆同称“鉴定双璧”。解放后,他先后将2900余件元明清时期书画立轴、手卷册页以及金石文物、地方文献等,分别捐献嘉兴、海宁等地国家收藏单位。
1957年,《剩山图》归藏浙江。
接下来是钱的问题。《剩山图》价格为8000元,上个世纪50年代,省文管会年度经费总共才15000元,一幅画竟占了一半以上。在那个短缺年代,花费如此巨资收购,压力可想而知。
于是,1956年12月20日,省文管会专门起草了一份报请省委宣传部,要求拨给收购经费以资应用的报告。
省文管会当时由副主任郦承铨主持工作。郦承铨是名动江南的书画大家、鉴定家,正是他和他的同仁,多次开会反复商讨,最终拍板决定收购此画。试想,这么大一件事,文管会内部要是没有形成共识,是绝难完成的。
后来,郦承铨这样写道:“予实主之,虽事后谤议朋兴,予终不悔也。以全卷既为大盗劫去,留此一角在浙,宁非幸事,至一身之毁誉又何足计哉。”
1957年1月6日,郦承铨在《浙江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剩山图>和<松窗读易图>——元代的两位浙江大画家的两件作品》一文,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在报刊上公开介绍《剩山图》的第一篇文章。
1965年省文管会与省博物馆合署办公,《剩山图》由浙江省博物馆所藏,成为“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三
2011年6月,台北故宫博物院将分藏两岸的《富春山居图》首次合璧,《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在一个展柜里展出。当时,专门来参观的游客超过70多万人。
合于画,融于心。这一载入史册的文化盛事再次印证:两岸同根同源同脉,永远是一家人。
日居月诸。此时距《富春山居图》诞生已有660多年,被焚断后360多年,分藏两岸60多年。
在此之前,《富春山居图》合璧始终是有识之士的一个梦想。这里,我们略加铺陈。
1954年11月 ,吴湖帆根据他所收藏的《剩山图》和清宫中《无用师卷》的印刷件合璧绘制。吴湖帆这一版的笔墨合璧,可称为《富春山居图》的火后版。
1993年中秋之夜,两岸电视台联合举办中秋晚会,把《富春山居图》两卷采用现代技术在电视荧屏上拼接起来。
1999年,浙江省台办举行了“海峡两岸书画家《富春山居图》圆合暨富春江雅集”活动,《富春山居图》在两岸画家的笔下实现了第一次交流。
2011年1月,浙台文化界在富阳市签署备忘录。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于当年6月1日至9月25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
“昔日子久凝神处,江岸处处换新装。”今天,站在富春江畔,看着滔滔江水奔涌向前、势不可挡,一种信念油然而生:《富春山居图》永远合璧那一天,就在不远的将来。
待到《富春山居图》真正“和合”之日,我们应该再次感谢沙孟海先生以及所有为《剩山图》归藏浙江而付出努力的人们。
作者:季谐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