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流量

   无量化不评价。

   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新闻从采集、生产到分发、反馈的全流程、各环节日益被量化,我们进入了一个流量时代。

   不可否认,衡量传播效果离不开必要的数据。从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到新闻客户端的下载率,再到网络内容的点击率,这些数据为内容生产提供了重要的评价标尺,但也催生了主流媒体的“流量焦虑”和“算法焦虑”。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迭代,媒体融合不断深入,主流媒体如何辩证看待流量与内容的关系,以更好地发挥量化对于新闻传播的正向作用,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

   流量非常重要,但理清“流量逻辑”更重要。主流媒体高质量的新媒体产品,不单单在于追求传播量和曝光量,还在于蕴含信息的承载量和含金量。

   2022年1月17日,《杭州日报》“倾听·人生”栏目以6000多字、一个整版的大篇幅,推出了《我们的天才儿子》一文,报道一位不为人知、患有躁郁症的天才翻译家金晓宇和他父亲金性勇的真实人生。这个杭州版“美丽心灵”的故事,打动了无数人。文章第一时间由杭州日报新闻客户端“杭+新闻”推送,迅速刷屏,冲上热搜,成为爆款,全网阅读量过亿,其中“杭+新闻”阅读量超过3000万。

   故事足够沉重,讲述背后却是善意与温情。人们感动的不是接踵而至的苦难,而是他们身上共同展现出来的人性中闪光、美好的东西,在困厄中积聚力量。“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无数的网友感慨于金晓宇在黑暗中寻找到光明的人生奇迹,也看到了他父母用爱点亮的烛火。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父母对孩子、孩子对父母的爱,如同生命的玫瑰,在荆棘中开出新的枝桠。

   从这个“现象级”的传播范例可以看出,“热度”和“流量”背后,是有分量的、有质量的、有质感的人和事、情与理。主流媒体面对仿若湍急河流的海量信息和资讯,也要有“静水流深”的价值坚守。“刻画工夫初亦苦,终然芒角了无痕”。“了无痕”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我们的天才儿子》正代表了这样的价值依归和精神向度,让人既看到了技术赋能,更看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与价值。

   可见,新闻流量的核心是立体、真实的人,无论是AI、区块链还是元宇宙,都不可能替代人们的真实情感、替代人们的价值观。比流量更重要的,是主流媒体恒久的价值,主流声音、主流价值在任何时候都是刚需。

   真正的流量,是跬步的价值积累之后,呈现在大众面前的“至千里、成江海”,有助于人民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杭州日报《我们的天才儿子》报道版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供图)

   二

   理清楚了逻辑,主流媒体如何“破圈”找到流量密码?

   不必讳言,曾经有一段时间,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并不是读者和网友喜闻乐见的标签。

   一些主题报道高高在上、大而不当,只强调主流价值的表达而忽视了共识、共鸣和共情。比如说,一些新闻人物脸谱化、故事概念化、评论说教化,让人不堪卒看。

   如今,这样的情况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

   2022年,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钱江都市频道自制的战疫MV《浙世界那么多人》火爆出圈,全网点击超过1亿人次。许多人都说看MV感动,但看了视频下方的留言更让人破防,忍不住再转一次。网友们在评论区互动:“太感动了,一大早看哭了,加油浙江”“不是浙江人,但是音乐一响我就哭了,希望大家都能平安过年啊!”“生活在浙江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风里雨里,浙里陪你”……可以说,视频的热度是被万千网友的共同热情点燃的。

   这样的新媒体作品将社会热点、情绪热点,以最为平和自然的方式叙述,见人、见事、见精神,从而达成媒体与群众视角、语境的统一,形成了同频共振。

   展现生活的细节不排斥伟大,强调普通人的情感更不是解构崇高。面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大潮,就要有始终保持与受众对话的能力,基于生活的细节、丰富的故事和生活基础的主流叙述,有着“感染人、吸引人、打动人”的话语魅力,流量也就是水到渠成了。要破“流量”焦虑,找到流量密码,还得返璞归真,提高新闻质量才有流量,方为王道。

《浙世界那么多人》视频截图(浙江广电集团钱江视频供图)

   三

   毋庸置疑,在全媒体时代,新闻竞争空前惨烈。

   主流媒体的确需要关注、需要轰动、需要流量和传播效果。但如果把流量、博眼球和轰动作为唯一目标,这就容易出现“跑偏”的迹象。比如,一些媒体为博眼球的标题党、不经核实一度引起轰动,而后很快又发生大反转的虚假信息也屡见不鲜,甚至还出现有意造假,影响恶劣的营销事件。这样“新闻”就已经不是新闻,当然也就谈不上传递价值观了。

   一味追求博眼球、追求轰动、追求流量,或采访不深入或根本就没有采访而以讹传讹,置作品的内容品质于不顾,无异于饮鸩止渴,不仅“带偏”了受众,还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其结果必然就是失去受众的信任,失去媒体的公信力。

   网络空间存在“尖叫效应”,哗众取宠的内容容易引起围观,做有意义的“爆款”才是主流媒体的追求。

   要流量,更要有正能量。

   去年,杭州临安的一台在直播间的爱心冰柜火爆全国。事实上,这只是一台普通的冰柜,柜门的轴已有些锈迹,密封条也已泛黄。它成为“韵味杭州”慢直播的主角,全因一场“美丽的意外”:一名小伙子从冰柜里取走了一瓶水,后来却还回了一箱水,成了当地的一段美谈。

   媒体就在冰柜前开启了慢直播,大量市民甚至是外地网友通过网络下单,将爱心送达冰柜,外卖小哥的电动车一度在冰柜前排起了队。大家没有留下姓名和身份,却在一次次“默默无闻”中,将这份美德与善良汇聚成强大的力量,让平凡的生活充满温情。爱心冰柜也就变成了全国网友的爱心接力运动,流量成为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

   赢得流量不是“讨好”流量,而是以“有意思”的方式生产“有意义”的内容,以“有态度”的方式传播“有热度”的信息,让正能量变成大流量。

   互联网技术发展至今,改变的不仅是生活,也在重构社会文化风格、语言体系、思维逻辑。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告诫人们: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今天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种流量,重温和思考流量的理性之声,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

 

时间:2023-02-23 来源:浙江省记协
作者:季谐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