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川源学什么

杨川源在采访

   有这样一位女记者,作品9次获中国新闻奖。她主创的作品最近三年连续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开浙江新闻界先河。她就是浙江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首席记者杨川源。

   日前,省委书记袁家军作出批示:杨川源同志的先进事迹是我省广大新闻工作者拼搏、奋斗、奉献的生动诠释,值得大力宣传。

   对标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要求,全省新闻战线正在打造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新闻队伍,为推进“两个先行”贡献更大宣传力量。

   有人说,好记者是胸中有党,眼里有光,脚下有泥,心中有梦。杨川源就是一个优秀代表。

   一

   拼搏,在基层一线。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的江湖地位在式微,记者的获得感在下降。大变局之下,新闻人时刻面临着理想与现实、坚守与诱惑、道德与法律等考验。绝大多数媒体人作出了正确选择,坚守着当初那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理想。

   杨川源喜欢新闻这一行。“好记者,永远在现场;好现场,永远在路上”。在她看来,基层就是理想实现的那个地方。一年中,她有200多天在全国各地跑,一个女记者常年风里来雨里去,不容易。

   基层新闻做得好不好,决定着主流媒体是否能真正释放“头部效应”,是否能占领舆论阵地,是否能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赢得引导舆论的主导权。“深蹲一度,更深一层”,与基层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吃在一个饭桌上,才能看到风景。17年来,杨川源蹲守新闻现场,坚持“脚板底下出力作”,被誉为“蹲点专业户”。人送外号“拼命三娘”的她,在新闻现场那叫一个拼。

   2016年9月28日,丽水苏村附近的山体滑坡引发泥石流,大堰塞湖随时都会溃塌。连续7天7夜,她摸爬滚打在泥石流的废墟上,守在距离塌方现场最近的位置,用镜头展示生命至上的张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她主动“逆行”,到当时省内疫情最重的温州,蹲守在全省首例新冠患者救治医院、当地最大的开放式社区,刻出“舍小家顾大家”的抗疫先进人物群像。

   2020年,那曲,海拔4800米。她带领8人小分队,顶着高原反应,背着氧气机,坚持记录那曲中学浙江班的奋进、义诊现场藏族孩子为浙江医生献上哈达、世界海拔最高的蔬菜大棚丰收。

   蹲点蹲出了名堂。杨川源摸索总结出电视新闻“深蹲”法、“蹲点+重大会议报道”等报道新模式,把蹲点报道作为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与方法。

   脚步不停、笔头不停,杨川源采写的蹲点报道风格清新、独树一帜,拼出了一条增强主流媒体传播舆论引领力、感召力的创新实干之路。

   二

   奋斗,因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新闻工作者“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

   采访是份苦差事,春种秋收,暴雨台风,有新闻的地方就有记者在忙活。干记者这一行,行万里路、阅无数人,打交道最多的一定是人民群众,沉淀最深厚的一定是人民情怀。

   好记者一定是为人民立传,用手中的笔和镜头,用心中的爱与深情,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

   新闻一线是记者与群众“在一起”的舞台。杨川源说,每次“在一起”都是从疼痛与苦闷中长出的欢喜,都是在努力扎根与思索中结出的果实。在她看来,当记者跟当农民是一样的,一定得先挖坑松土,把种子种下去,然后才能按时收割它。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看上去非常枯燥,也非常迷茫,但要有敏锐的眼光,把这些非常分散的东西“拧”在一起。

   她以记者独有的执着和力量,把政府决策和群众期盼“合而为一”,让宏大主题落脚平凡烟火,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让百姓看见政策,看见现实,看见自己。

   2017年,庆元建立“大搬快治”任务清单。她推出系列报道《庆元:“大搬快治”提速的背后》,曾记录基层干部连续上门十几次动员被拒后的委屈落泪。庆元提前一年半完成搬迁安置任务。

   2019年,临海古城遭受了70年一遇的洪水。连续11天参与一线报道后,她又主动请缨,重返灾区,聚焦重建中的难点、痛点、着力点,推出《蹲点日记:临海古城水退之后》系列报道。

   杨川源负责融媒系列直播《共同富裕圆桌会》,坚持“硬内容”来自群众、“硬价值”回馈群众的制作理念,运用“典型问题+典型观点+典型方法”,“共同富裕大谈论”朋友圈一天天大起来。

   杨川源朴实,没架子,慢慢得到了基层群众的信任与尊重,大家亲切地叫她“乡村女干部”。这一称呼超越记者的内涵。

   三

   奉献,为时代放歌。

   记者的荣光,在于记录时代变化。从85年前“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开始,一代代新闻记者用深情的笔墨和镜头定格时代的万千气象。

   在多年的新闻实战中,杨川源喜欢直面问题、主动思考,用一个个有筋骨、有分量、有温度的新闻作品,探索时代命题,回答时代之问。她把每一次采访都视作为时代进步画像,期待自己添上去的每一笔都能增一抹亮色。

   许多时候,找到能发光的新闻现场,要做有心人、下笨功夫。这是一次以“长跑”的姿态进行的记录。她采访“扶贫先扶志”的“时代楷模”陈立群时,持续三年跨越浙江、贵州两省跟踪记录,新闻素材就有几百个小时。

   2019年,全国在力推“并村”改革,但并村之后的基层治理、基层发展也成了一件大事,她带着思考蹲点永嘉八个不同类型的合并村,直面问题不回避、展示方法不拔高,令人深思、给人启示。

   采访省市场监管局,她摸透了“闪电速度”背后的改革之“道”。报道展示的理念之变、思路之变、机制之变和作风之变,成了全省上下的“他山之石”,“刀刃向内、改革为民、时不我待、比学赶超”的数字化改革舆论氛围浓了。

   记者之路注定山高水长,但因初心不改,这万水千山,这岁月征程,就是星辰大海。从边远山乡到高原海岛,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从乡居土房到国际会场,杨川源一路“长跑”,记录时代的温暖与成长、进步与变革,在奉献中成就自我。

   如今,杨川源有了一个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蹲点工作室,聚拢了全省各级200多名骨干记者,正在探索基层报道队伍的网格化之路。她说,要主动、深入、精准、高效融入省委、省政府话语体系,紧盯优质内容生产,努力打造一批有深度、有启示、有引领的基层宣传标志性成果。

   杨川源身上最鲜明的标签就是“扎根”:扎根基层、扎根人民、扎根时代。正是三个“扎根”,让她采写出一大批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新闻作品。这是杨川源最值得同行学习的地方。

 

时间:2023-01-16 来源:浙江省记协
作者:季谐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