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春水向东流

   第三滴 樟根

   很久以前,他清晰地记得那天是1979年的2月15日。

   他们九个淳安兵跟随大部队从兰州到达云南。

   气候,从冰天雪地进入了潮湿的热带。

   风光,从戈壁荒漠进入了葱笼绿洲。

   生命,从青春飞扬进入了热血沸腾。

   在那个战场上,九个淳安兵只回来了六个。

   在那个战场上,他是个侦察兵,24岁。

   从枪林弹雨中回到家乡,他自己选择,去了乡镇,管广播。

   那时,淳安,绿水清山是有的,但交通差,经济弱,生活不富裕。

   余樟根出身农家,从小父母双亡,七个兄弟,家庭的困难,让他几乎没怎么好好上过学,凭着在部队的学习,凭着自己的努力,复员回乡后,他一直在乡镇工作,整整32年,辗转七个乡镇,一生都扑在这片山水间。

   到了退休年龄,按国家干部待遇,他可以安享晚年了。孩子们成家了,不需要他操心了。

   这时候的淳安县城,已经是山水秀丽,頣养天年的好地方了。但组织上找他谈,希望退休后的他能在村里帮乡亲一把。村里的人看他从乡里回来,见过世面,懂得政策,关键是乡里乡亲,这么多年,一直看着他能做事,一身正气,都来他家劝他当村长。

   他想了半天,回村里来了。怎么着,也是这里的山水养大的,兄弟生活困难,都靠乡亲,他应该反哺这片土地。

   先是杜山村,自然村,后是莲丰村,合并后的大村,一当,就是九年。

   淳安山多,地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无论是大村小村,村长书记都不好当。

   九年中,他做了几件事。

   修路。

   一个乡村,到县城的路都只有小路土路,怎么发展?余樟根式的修路,和许多浙江不发达县域农村的方法都差不多,等国家补贴,让村民筹钱。春节,外出打工的乡亲回来时,他挨家挨户地上门,唠嗑,坐火堂,敬香烟,谈外面的世界,讲自家的愿景,让老板们捐钱。

   家乡的变化是看得见的,外面的世界再精彩,还得在老家有个窝。长住城里了,也得为老爹老娘搭个房。

   开车回来得有路,修路得靠众人来。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一户户地说服,募捐;跑乡镇县里要钱。乡村振兴,修路是个大工程,村村寨寨,小学校门前都得有条路。

   捐了钱的人,会上村里的光荣榜,爱心榜。

   路往前伸展了,三米宽的沙石路,真不容易啊;后来的康庄路,改为五米路基,能通大车了。路是乡村的血脉,血管粗了,流通快了,身体才强壮。

   移民。

   新安江水电站,是淳安几十万百姓淹了自家的房屋院子良田才修起来的,几代人的心血,祖祖辈辈的生存之地,为了一个水电站,使得富裕的鱼米之乡一下子倒退了几十年。

   以前,国家穷,政策照顾不到牺牲了家园的农民,大量本地居民被迫往山上走,成了山民,迁离淳安往外省的,生活质量还不及浙江,新安江大移民,是淳安贫困的根源之一。

   那些迁居山上的民众,没有良田开梯田,没有大路走山路,收点农作物,肩挑手扛,翻山越岭,大雪封山,孩子上学,老人生病,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让山民下山,杭州走在全国的前面,在相对集中的山下,划好地块,拔下钱款,让一户户山顶的村民往下迁。这些村民人数不多,但一趟趟地做工作,每一次都要翻山越岭。

   一个村长,怀揣的是政府的政策,百姓的生活,孩子的未来。

   我一共迁了十户人家下山,老余村长说。

   造林种竹。

   靠山吃山。山林要保,村民要活,又要青山又要金山。淳安的山岭没有太厚的土层,老余当了九年支书,动员村民种了九千亩竹林,每亩竹林约可以产出300元的收获。

   殡葬改革。老祖宗的坟,谁能说迁就迁啊。山地林间,东一个西一个,早一个晚一个,土堆一个水泥一个。

   老余跑民政局,讨来四万块钱,为村里修了公墓,一家一户上门动员,迁坟。

   有了公墓,有了管理人员,坟头不荒,远方的亲人回来看到墓地的绿树,多一份乡情;绿水清山间,少了补丁,多了绿意。

   办老年食堂。

   山村,多数留守的老人,都是没有能力出去打工的人,老余书记为他们从县里找来支持,每餐个人出二元,政府贴十元。真的,能在山村吃上食堂,比城里都好呢。

   老余带着我们在村道上慢慢走,今天他穿着出客的西装,不高级却很认真。

   他背着手,时而指点一下山头和路边高高的路灯,说现在莲丰村的书记担子已经交给了读过大学的年轻人,新书记宋春霞的办事能力,很得他的心。

   村里的基础设施、路、水、电、文化礼堂都有了,他们现在的想法是引进美院的老师,把保护下来的老村子变成艺术村。

   村里人均三分地的田,合起来租给专业公司,种车厘子、猕猴桃、红心李、葡萄、樱桃、蓝莓、蔬菜,每年有分红。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上一天班,150元。山上全年有笋,有茶,有山核桃。再有精力,养头小黑香猪。

   跟着老余,一路听他?絮叨叨。走到他家屋前,看到有颗南方少见的大核桃树,他说那是他当年从部队回来带的树苗。

   秋天,粗壮的树上结了沉沉的绿果,每粒仿佛都有话要说。

   我想,其实,它们不开口,老余也懂的。那些往事,那些战友,他在心里梦里常常都要读一遍的。

美丽的千岛湖(图片来源网络)

   在淳安,只要你愿意听,那一湖碧水,每一滴都有故事。

首页  上一页  [1]  [2]  [3] 

 

时间:2023-01-10 来源:浙江省记协
作者:季谐(执笔 徐晓航)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