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华:2022的两个“故事”

   2022年发生许多事,值得记取的不止一两件。我之所以记录这两个“故事”,并且在标题里打上引号,因为其有些特别,此“故事”非彼故事。

   今夏出奇的热,持续高温,粗略统计,连续39°C以上的天气达35天。酷暑难耐,咬牙熬日子之际,先后有两个微信好友要求我阅看书稿,且在一周之内。我的两篇文章,分别被收入两本书中,已进入出版阶段。我精心校对,不敢马虎。说来也奇怪,心情愉悦时,感觉酷暑中也有了那么几分丝丝凉意。

   两篇文章均为新闻作品,一篇是《种树“种到”联合国》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一书;另一篇是《“老何说和”说了些什么?》被收入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编、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好新闻的故事》。让我再看一遍,不是审核把关,出版社编辑改好的书稿,还能有什么问题。一方面是编辑精心负责,唯恐有遗漏;另一方面是对作者的尊重。

   巧的是,两本书的书名,最后都落到“故事”二字上。这与一般意义上的“好新闻作品集”“获奖新闻选”还有区别。以往的“好新闻作品集”由不同机构编辑,大多是收录符合他们要求的作品,结集出版,这类书在业界并不少见。而这两本书,不单单展示故事本身,同时还强调新闻背后的“故事”。

   好的新闻里一定要有故事,且越精彩越好。故事是新闻的“骨”,叙述是“肉”,有了好故事,读者才有兴趣读下去。两本书不约而同地强调“故事”,看重故事背后的“故事”,自然就比一般的作品集,深化一步。

   《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一书收录的作品要符合两点要求,首先文章被选入人教社的课本。《种树“种到”联合国》有幸入选2001年全国统编教材初二《语文》课本,讲述的是内蒙古达拉特旗树林召乡副乡长王果香,作为唯一一名受邀的中国非政府组织代表,参加“联合国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八次政府间谈判会议”,向世界推介她带领乡亲们植树治沙的经验。

   其次课文背后的“故事”要有价值。出版社约稿,我写了篇《把树“种到”孩子们心中》一文,主要讲述《种树“种到”联合国》采写前后的故事。之所以用这样的标题,是因为那篇课文的三道课后思考题中,有一道是“给王果香写一封信,谈谈你对保护生态的看法”。后来,她果然收到三大麻袋来自全国各地中学生的信件。

   两类故事,两个主题,需要两种不同的展现方式。后面的“故事”尽管少了许多“光环”,但更适合平日里喜欢刨根问底,一心要探究新闻背后有什么传奇采访经历的读者阅读。在谈到发现新闻线索时,我写道:“一位部主任通报一条信息,达拉特旗有位农家女,受联合国邀请,到日内瓦去参加会议。通报说有个小稿件,需要明天见报。这立刻引起我的注意,心想:农家女能被联合国邀请,该是怎样的人呢?多么有悬念的新闻啊,背后必定有故事,用我们的行话叫‘有戏’,一篇小稿子怎么行呢?”在谈到写作时,我是这样写的:“我内心要达到的,是要写一篇从标题到结构,从段落到句式,都和平时我所编发的稿件有所不同的人物通讯。说白了,就是一篇跳出旧有模式的文章。如果达不到这个高度,一切努力算是前功尽弃。

   《好新闻的故事》一书的副题是“浙江新闻创优范例选编”。文章入选后,省记协约我写篇背后的“故事”,我便以《莫让好新闻淹没于材料中》为题,写了这个新闻发现和产生的过程。文章开头部分是这样写的:“这篇作品的线索,来自于一次会议,可以说是从日常参加的会议上发现的。一次,我参加了一个政法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联席会议,各县(区、市)政法部门下发了一大堆材料,通报了相关工作,但大多属于日常工作性的,感觉新闻价值不大。当看到宁海县政法部门材料中的‘老何说和’时,我为之一振,感觉这个工作方式很新颖,与当时中央强调的社会管理创新要求高度契合……这一做法既有创新,又符合上级要求,来自基层,且特色明显,这不就是我们平时苦苦寻找又难以觅得的好新闻线索吗?当许多媒体把注意力放到会议的其他‘高大上’选题时,我们却关注起这个‘不太显眼’,却很贴民心的工作。”

   《莫让好新闻淹没于材料中》文后的“专家评析”栏目,邀请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宁波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原总编辑徐正撰写了《写评论也要有好脚力》一文。他归纳出三点接地气:其一,选题接地气;其二,观点接地气;其三,论述方法接地气。他说:“注重选取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案例来以事论理,还采用了层层剥茧、娓娓道来这种‘拉家常’的说理方式,消除了主题严肃评论常见的居高临下、不接地气、空对空等的弊端,很容易为基层干部群众所接受。”

   “老何说和”的故事引起反响后,当地媒体宁海新闻网还做了跟进式报道: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近日揭晓,以我县“老何说和”为素材采写的中国宁波网网络评论作品《“老何说和”说了些什么?》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县“老何说和”品牌在今天的影响力,以及这一新型社会管理模式所得到的认同和肯定。

   综上可以看出,原作品所表现的故事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新闻背后的回顾性“故事”却要回答我是“怎么做的”,很像一件漂亮的长衫,前面展示给读者的是光鲜亮丽的表面,柔软贴身的里子,虽然没有展现出来,但也十分精彩。

   讲故事,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里面大有文章 。            

   两篇作品既有相同处,也有不同点。一篇刊发于《内蒙古日报》,体裁是写内蒙古的人物通讯;一篇发表于中国宁波网,评述的是浙江宁海的工作经验。《种树“种到”联合国》1997年获得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四年后的2001年3月被选入全国统编教材初二《语文》课本;《“老何说和”说了些什么?》2012年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两次获奖间隔15年,若按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方式衡量,算是经历了“三个五时期”。十五载春秋,人生能有几何?

   两个“故事”,两本书,恰似两杯茶的人生。茶香缭绕,螺旋升腾。清新也好,醇厚也罢,“故事”里飘散的香气,无疑承载着我无尽的思考、艰难的付出和远去的光阴……

   (李广华,原中国宁波网副总编辑。)

 

时间:2022-12-30 来源:浙江省记协
作者:李广华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