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记者的变与不变

   一帧一画,泼墨的是时代;一撇一捺,镌刻的是历史。说到记者,人们脑海中常会跳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一充满敬意的表达,总是让媒体人感到荣光和自豪。

   移动互联时代,当手机与电脑接管了笔触,当数据与网络接入了生活,“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发言人”,新闻工作者也遇到了“变”与“不变”:变的是传播时代图景的切换,不变的是心中坚定向上的力量。

   1937年,为团结各方力量抗日救亡,在周恩来的倡导和支持下,范长江等15名左翼新闻工作者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85年后,不同的战场、同样的冲锋,记者心中依然热血沸腾,因为这份荣光和自豪。

   一

   先说变。

   信息载体变了。中国5G套餐用户已超过10亿户,全世界第一。从纸间到指尖,移动小屏牢牢占据C位,阅读呈现视频化、即时化、碎片化。端口简单平移大块头文章,看的人越来越少了。

   传播平台变了。新闻客户端是媒体的主平台,也是深度融合的主阵地,采编人员每天大量精力花在为端口“拉新促活”。主流媒体如果没有自己的端口,就算不上全媒体传播。

   话语方式变了。年轻人在网上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喜欢那些有味道、有见解、有营养的话。主流媒体必须说人话、切热点、有态度,鸡同鸭说不在一个频道,网友们早就不买账了。

   ……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为媒体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今天,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方式、受众心理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面对新兴传播平台,一些主流媒体开始节节败退,一些新闻从业者感到阵阵刺痛。不少做媒体的“斜杠青年”迷茫了:同样做内容、建端口、扩渠道,就是打不过那些商业平台。

   如何跟上这个变化的时代?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比如,来一场脱胎换骨式的“升维”,把握媒体融合的一个基本逻辑:平台思维+用户意识,就是全媒体传播的“流量密码”。

   以短视频为例,简单上传一小段新闻,就想成爆款产品估计戏不大。抖音的玩法是转换思维,运用“短视频+电商”“短视频+宣发”,竖屏全景化沉浸式体验打造场景感,就像开了卦,吸引大量用户。

   艾媒咨询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用户喜爱的短视频内容类型中,新闻现场排第三,娱乐明星、时尚美妆、美食、健身都在它的后面。看来,新闻类短视频前景是有的,关键是能不能上“硬菜”。

   《谁动了我的奶酪》有这样一句话:“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会越早享用新的奶酪。”想多了都是问题,做多了都是答案。一旦认准的事,干就是了。

台州市“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活动现场,记者们结合自身工作,用真挚的语言讲述一个个亲历亲见亲闻的鲜活故事(台州市记协供图)

   二

   再说不变。

   青梅煮酒流年去,菊黄蟹肥正当时。在每个人心中,住着不一样的星辰大海。然而,在历史的峰回路转中,总有一些东西一以贯之、一脉相承。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在一次会上,毛泽东、邓中夏与陈俊达就“怎样才是合格的新闻记者”展开讨论。毛泽东答道:做一名出色的记者,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立场和职业操守,追求真理是一名记者至关重要的品行和良知。

   党性原则、人民情怀、新闻理想,流淌在一代又一代党的新闻工作者血脉中,历经岁月磨洗,从来没有改变。

   什么是党性原则?1925年,邵飘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之一是李大钊。作为一名秘密党员,被赋予“特别的工作任务”:一是宣传,二是情报。从入党那天到最后就义,邵飘萍用血性和风骨宣传党的思想、坚守党的秘密。牺牲60年后,邵飘萍才正式被认定为中共党员,他的“秘密身份”才为世人所知。

   什么是人民情怀?1965年12月17日,记者穆青在兰考第一次听到有人介绍焦裕禄事迹。大家说着哭着,会议室里哭声一片。擦干眼泪后,穆青再也坐不住了,沿着焦裕禄走过的路,访问焦裕禄慰问过的农户,寻找焦裕禄的足迹和精神。他说,不把这篇文章写好,简直对不起老百姓。50天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什么是新闻理想?1950年夏,在嘉兴七星乡,记者徐永辉拍摄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民叶根土的第一张“全家福”。此后,他不停走在拍摄采访的路上,用70多年的时光,持续拍摄叶根土一家,形成《一户人家十年间》《家国天下:一户人家七十年》《中国农家半世纪》等影响广泛的摄影专题。徐永辉说,从用当时上浙江日报唯一一台照相机开始,自己就是一名光荣的记者。

徐永辉新闻摄影图片展上,徐永辉拿起手中的相机再次为跟踪拍摄家庭后代拍照(浙江日报记者董旭明 摄)

   三

   变与不变的交织,隐含着这样一个命题:今天,年轻媒体人如何坚守,成长为一名真正的记者?

   这是一个无法挥去的现实隐忧:一些省市县媒体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不少年轻人有些困惑,现在的记者不像10年前、20年前那么光鲜、受人尊敬;找不到使命感、荣誉感、成就感;压力山大,把从事新闻当成一种谋生手段。有人担心,这些年轻媒体人会不会被误掉。对此,我们抱乐观态度。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定国安邦”的大事。新时代,一个人如果能从事这么重要的一项工作,多么幸运!

   热爱可抵漫长岁月,一旦选择无怨无悔。认识省媒一位年轻女记者,连续3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非常了不起。在她身上,最鲜明的标签就是“扎根”。为采访一位支教校长,她在浙黔两地间开始了一场持续3年多的“长跑”,被称为“蹲点专业户”。她相信,好记者永远在现场,好现场永远在路上。她说,坚守是因为热爱。

   有远见有魄力有担当的媒体,老总定会善待年轻人,为他们留足成长空间。浙江广电集团正在推进培养青年的“青雁计划”,取“青出于蓝”“雁阵于飞”之意。这是一个机制型、应用型、实战型、学友型、开放型的青年队伍培养体系,致力于把“青雁”锻造成融合重塑的精锐力量。目前,这一计划初具规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寄语广大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拿起话筒,举起相机,敲击键盘,落笔成史。我们有一千个理由相信,做一名记者,这是最好的时代。

 

时间:2022-11-30 来源:浙江省记协
作者:季谐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