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记者如何找回荣光

   2022年11月8日,第23个中国记者节。

   11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寄语新闻工作者:“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半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叮嘱,为广大新闻工作者赋予了新时代的角色;党的二十大吹响的奋进号角,为新时代的媒体锚定了前行的坐标。

   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立足继往开来的时代方位,面对“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历史关口,媒体人如何不负嘱托、牢记使命,在融媒融合向纵深挺进的新赛道里,以“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要求,找准新定位、创造新作为、找回新荣光?

   这是当代媒体人生存和发展之问。

   一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当信息的获取不再局限于时空,许多曾经风光无限的媒体人,在转型和变革中经历着彷徨与失落。

   “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一名读者把最后一张报纸扔进了垃圾筒……”正如新闻学者菲利普·迈耶在《正在消失的报纸》一书中的预测,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日渐式微。

   当传播终端越来越多样化,当人们的信息入口被朋友圈霸占,当传统媒体不再拥有话语权,当人们的眼睛只看得到10W+,置身其中的记者深深感受到了时代浪潮的裹挟。

   记者、编辑已经不像10年前、20年前那么受人尊敬,甚至找不到成就感、荣誉感、归属感。有人感叹:媒体人的荣光不再!

   “荣光”一词,在《说文解字》里的意思是:荣誉,光彩。让我们来细细梳理,新闻记者曾经的“荣光”里,到底包含着哪些特别的内涵,又到底是因为哪些落差,才会有今天这种“不再”的遗憾。

   对于许多媒体从业者来说,曾经的荣光来自传播渠道的优势。当年,由于媒体行业的特殊性,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无非就是报纸、广播、电视就这三个。新闻单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主导支配权,记者一踏进单位大门那种优越感就与生俱来。

   互联网时代,单一传播模式被即时互动的双向、多向传播所取代,摆在公众面前的“单选题”变成了“多选题”,只要用户对你提供的信息不感兴趣,瞬间就会离开。人们对记者职业的评价开始多元了,褒奖者有之,贬损者也有之。媒体融合、行业竞争的大潮,增加了记者的本领恐慌、职场焦虑。

   一些新闻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的考核机制让媒体人不得不接受市场考验。生活的压力、高强度的工作,让不少年轻记者经历着“成长的烦恼”。

   一些新记者缺少新闻情怀,一怕苦二怕累,不愿意用双脚丈量大地,没有学会与群众打交道,没有把群众作为新闻主角,写出来的作品不接地气不冒露珠。

   蹲点搞新闻调查的记者少了,十天半个月写一篇稿子,怎么算也抵不过别人每天写一篇。监督报道也少了,被报道的地方有压力,媒体老总也有压力。

   很多新闻人不想、不愿、不甘,他们心中的新闻梦想还在放飞!

全省第二届长三角蹲点采风暨全媒体技能大赛中,记者们在采访

   二

   有人说,不管铁轨延伸到何处,总有记者向着下一个站台出发;不管太阳西沉于何处,总有记者向着下一个日出眺望。记者的荣光,永远在前方。

   80多年前,范长江、夏衍、恽逸群等有志之士,冒着战争的硝烟烽火相聚上海,毅然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誓言“献身于新闻事业”,指引人们穿越迷雾,找到光明与希望。

   对记者而言,这就是初心。

   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范长江每天40里路,常常在“马不能行”的山崖上艰难前行,滑倒又爬起,满身泥污。在长达3000公里、历时10个月的采访过程中,他用“一副铁脚板”写就了《中国的西北角》,成为报道红军长征的第一人,被誉为“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

   当看到台下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年逾古稀的范敬宜站在清华大学讲台上,说出了那句感动无数人的话:“如果有来生,还是当记者。”

   今天,我们怎样当记者?

   2022年3月3日,《无穷之路》的制片人陈贝儿因以媒体人独特的视角,客观公正再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创世纪的伟大征程“脱贫攻坚战”,荣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殊荣。“陈贝儿”三个字和她的那番肺腑之言迅速上了热搜榜:“我觉得作为传媒人,就是要有使命感与好奇心,我要靠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置身新时代的历史洪流中,有那么激荡人心的深刻变革、那么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可以奔涌至我们的笔端与镜头。当疫情袭来、地震发生、洪水爆发……在广阔的新闻现场,处处都有记者的守望。他们用奔波与忙碌的身影,展示情怀和担当,努力用行动赢回属于新闻人的新时代荣光。

   前辈的身影依旧清晰,后浪的脚步已追随前行。

省记协主办的“数字化背景下新闻思想传承与实践创新高级研修班”上,采编人员认真听讲、记录

   三

   当传播渠道垄断不再,当媒体融合发展方兴未艾,当新闻传播格局日新月异,媒体人如何带着新闻理想,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去诉说百年大党的赤子之心,去描绘新时代的深刻改变,去讲述个人改变命运的奋斗故事,去书写14亿多人民胼手胝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动人诗篇?

   主动出击,以变应变。

   从央媒到省媒的上下求索,为我们提供了精采纷呈的答案。

   党的二十大开幕前,《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新千里江山图》,为全世界网友贡献了一场视听盛宴。这是一次精心的策划。短短一天,超过1.46亿次播放量,展现新时代主流媒体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生动实践。

   亮相不到半年,“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一艘撕开流量入场口子的“破冰快艇”。“说人话、切热点、有态度”的理念让读者在众说纷纭的新媒体时代,再次见证了优质内容的力量。《历史不会浓缩于一个晚上》《嘲讽“小镇做题家”是一个危险信号》等在移动端热传的文章,更是为媒体怎样说话、说直抵人心的话树立了标杆。

   由此可见,属于媒体人的真正的荣光,不是靠别人施舍的,而是靠自己用心、用情、用汗水去创造、去浇灌的。

   守正创新,拥抱变化,属于媒体人的掌声便不曾离开。

   党的二十大指明了发展方向,擘画了宏伟蓝图,确定了行动纲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的媒体人,只有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伟大时代,凝聚奋进合力、唱响奋进凯歌,方不负时代、不负荣光!

 

时间:2022-11-30 来源:浙江省记协
作者:季谐(执笔 嘉兴日报 孔越)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