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予:我用三年时间 讲好一个故事

   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的比赛中,我有幸能够站在决赛的舞台上,讲述“艺术振兴乡村”的故事。这个故事缘起于2019年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带着3名研究生,到宁海葛家村进行“艺术赋能村民 村民振兴乡村”的课题研究。没想到实验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当地农民的创造力,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宁波电视台组织了强大的团队,一路跟踪报道。我有幸参与其中,亲眼目睹了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

   乡村是新闻的富矿。我多年前曾去过偏僻的葛家村。我和大家一样,从没能想到这个普通的小山村能通过艺术设计改变自己的命运。也从没有想到过,通过一次次采访,不断坚定了我对农村题材也能出新闻精品的想法。

   好的作品,要有矛盾的冲突。我还记得村民葛万永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们是天上的云,我们是地上的土,根本没关系”。这种巨大的反差和矛盾冲突很容易产生富有价值的新闻。为了让云和土联系起来,他挨家挨户敲门,去和村民拉家常。很多人不理解,个别人还说他就是来骗钱的。丛老师想过撤退,但这里遇到的难题,其他村子也会有。村民最讲实惠,他们常问艺术设计有用吗?能赚钱吗?于是他在村民常聊天的空地上,用毛竹和石头垒了几把“人”字型的长椅,能坐能躺。村民们都高兴的叫它“人大椅”,原来艺术设计这么简单!就地取材,不需要花很多钱,就能做出好看又实用的东西。村民们兴趣来了,原本有抵触情绪的葛万永,第一个找丛老师,帮忙设计庭院。本来就是泥瓦匠的他,自己动手,没几天,院子焕然一新。葛万永坐在桂花树下对我说,可别小瞧了这点设计,每天有好几波人参观呐。这一看一瞧不打紧,却把艺术的种子散开了。丛老师的课题有了突破,我们的新闻也产生了。

   好的作品,要有好的故事。村民叶仙绒家有不少老家具,丛志强指导她建了一个家庭美术馆。游客们慕名而来,最多的时候一天就来了16批。目不识丁的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还当上了馆长。现在村里已经举办了三届艺术节,给150多位村民颁发了乡建艺术家证书。庭院变成了景点,每年吸引几万名游客。

   好的作品,要有推广的价值。葛家村的变化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记者就是要深刻地去观察现实,在社会变革中寻求鲜活新闻,在选择素材中去表现观点。2020年8月,丛老师和葛家13位村民,远赴贵州定汪村结对帮扶。在葛家村能做成的事情,其他地方能行吗?当我们带着疑问,来到贵州定汪村,发现这里进展的非常顺利。在葛家村民的帮扶下,定汪村民释放出了惊人的建设热情。村里为留守儿童建起了未来书院,为巧妇绣娘打造了织梦坊。第一家民宿和酒馆都相继开张。面对脱贫之后的新生活,他们充满信心。

   好的作品,要有好的人物表达。丛老师有故事,语言表达能力强。他的很多观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要让村民站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中央”、“划火柴的人”都是源于现场采访。虽然前面已经有很多新闻报道,但我们觉得用访谈形式更适合呈现。“划火柴的人”也成了节目标题,播出后反响强烈,获得了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电视访谈二等奖。

   今年夏天,我在葛家村又一次见到了丛老师。在40度高温下,他带着村民开启了“村宝”创业季。我问他怎么又来了?他笑着说,他想通过设计创新,全面提升村民能力,让艺术设计赚钱。35户家庭在自家院子里开起了桂花糕、咖啡、冰粉等创意美食小店。十一假期,葛家村来了三万多游客,村民增加收入17万元。

   三年多的采访、调研,让我有了深刻的感悟:村民内生动力一旦充分激发,就能汇聚成持久推进乡村发展的巨大能量。这正是艺术振兴乡村的魅力所在。做为一名记者,传播好这个故事,让更多的村庄受益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在!在《好记者讲好故事》的决赛舞台上,我和大家分享了葛家村的故事,很多人充满了好奇。他们与我约定:一定要去葛家村走一走看一看。我想这就是好故事的魅力所在吧。

   (张馨予,宁波广电集团记者。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优胜选手。)

 

时间:2022-11-28 来源:浙江省记协
作者:张馨予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