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这些地方,为何八月十六过中秋?

   秋风起,蟹脚痒,桂花香。相思渐浓处,又是中秋时。

   这是诗意浪漫的时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老饕雀跃的时节,因为“终于有个节日,可以不吃饺子了”!这也是意蕴无穷的时节,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人间小团圆。

   中秋节源于上古,定于唐初,盛于宋代。《武林旧事》和《梦粱录》中就有记载南宋临安人“花式过节”的盛况:夜市琳琅满目,百姓阖家团聚,欢饮达旦,好不热闹。

   千年之后,中秋的文化内涵在浙江依然深厚。

   在浙江,中秋节有很多种打开方式。细品各地风俗,也是滋味万千。

   【一】

   四季更替,时令徙转。以“节”和“日”为压轴词的传统节日,免不了夹杂着对时光的追随。

   浙东地区的中秋,带着浓浓的海味。

   每年八月半前后,恰逢海鲜和棉花迎来丰收,它们也自然和节日气息融为了一体。“象山港边抲鱼人唻,摇起船来哎作嗨!”海螺声声,民间表演团队唱响《快乐抲鱼人》;锣鼓阵阵,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八月半渔棉会”在街头巷尾盛大登场,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浙北地区的中秋节,有着奔涌的钱江潮的气息。

   观潮是当地人除了赏月之外的一大盛事。苏轼曾写道:“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可见,钱塘观潮的传统已风靡许久。

   一口刚出炉的鲜肉月饼,配上一壶清甜的桂花酿,是杭嘉湖平原人难以割舍的味道。外出的游子,听到旁人说起中秋节吃鲜肉月饼,便仿佛对上了来自家乡的“暗号”。那些被食物激起的思乡情绪,在这一刻得到了呼应。

   浙中、浙西的中秋节,藏着大山的淳朴味道。

   插香球是义乌家家户户的必修课。每到中秋,义乌人都要买一两个柚子,在上面插满365根香。夜月高悬之时,便将香球点燃,挂在自家门上,祈愿平安顺遂。

   衢州开化的年轻人,纷纷从四海八方赶来,舞起一条条香火草龙。这香火草龙,是国家级非遗,箍的是竹篾,编的是稻草,牵住的是一代代游子回乡的脚步。

   【二】

   八月十五过中秋,回家吃顿团圆饭,是浙江和全国大多数人的“标配”。可在浙江宁波、台州、舟山等地,“配置”就不一样。在这几个地方,却要等到农历八月十六才真正过中秋节。

   比如,在宁波,大家就熟知一句老话,“天下中秋皆十五,唯有明州在十六”。明州,就是今宁波的古称。据说,这一独特风俗与两位历史名人相关。

   一说,是为了感念南宋丞相史浩的孝心。相传,每年中秋,史浩总要赶回家乡宁波鄞县,与亲人团聚,与民同乐。

   有一年,因途中马失前蹄,史浩不得不夜宿绍兴,赶到家时,已是八月十六。但他没想到,家中亲人和当地百姓都在翘首期盼他回来共度佳节。巧的是,这天也是史浩母亲的生日,史家人便商量着将中秋与生日合在一起过。

   作为第一个挺身而出、为岳飞平反的朝廷大员,史浩深受百姓爱戴。为了纪念史浩,当地人便将中秋节延后了一天。

   另一说,是为了纪念方国珍爱民、亲民。

   元朝末年,民生凋敝,台州黄岩人方国珍揭竿而起,攻下甬台温,修城池、兴水利、均田赋,保境安民。他心系百姓,终日忙于守城,以至于忘了中秋节,第二天才想起来补过。百姓感于其敬业之心,将中秋推迟至八月十六。

   时至今日,在百姓之间口耳相传的不同版本的“据说”,真伪已无从考证。但正是孝心、敬业、爱民等文化因素对浙东南地区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十五的月亮几时圆?月饼该吃什么馅?这些都因天象不同、个人偏好不同而有异;吃月饼、赏圆月、赛龙舟......各地中秋习俗也不尽相同,但不论世事怎么变,人类对美好的向往不变。

   【三】

   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这一晚,天上月圆,桌上饼圆,地上人圆。“圆”,是中秋节最显著的文化符号;团圆,亦是凝聚中华儿女的情感共同体。

   中国传统的循环人生观是“团圆”产生的心理基础。四季轮回,周而复始,总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人生难免有憾。然而,每到中秋,家人团聚、举杯赏月、共尝月饼,用满满的仪式感完成“团圆”,让不完美的人生得到慰藉。

   “团圆”,还是儒家“中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追求和谐的朴素愿望,还彰显着传统美学精神与哲学关照。

对团圆的期盼,在游子身上得到深刻体现。

   李白感叹“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白居易写下“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杜甫月夜忆其弟,苏轼对月怀子由……在没有即时通讯工具的古代,一轮明月寄托相思,万千思绪也只能对月抒怀。

   看着《中秋奇妙游》等“神仙节目”,人们过中秋的方式或许亦有少许改变。但在历史与现实相映成趣当中,“人月两圆”依然是穿越数千年的希冀。

   盼团圆、思故乡,念亲情、祈丰收。人月两团圆背后,那维系中华民族千年生生不息的情感纽带、绵延不绝的精神源泉却亘古永恒。

   佳节又至,愿花常好,月长圆,人长久。

来源:

 

时间:2022-09-13 来源:“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
作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