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的诗与人生——读《戚继光诗歌校注》

   抗倭名将戚继光,台州人家喻户晓。400多年前,为除倭患,戚继光智勇双全,威震江南。“台州大捷”“鸳鸯阵”“狼筅”“戚家军”,这些戚继光抗倭标志性词语背后的故事,都发生在台州。戚继光戍马生涯,一生赤胆,保国卫民,乃杰出武将之才,可曾听说过他也时常吟诗作赋?

   近日,读到台州乡土文化爱好者郑钦南、郑苍钧合著,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戚继光诗歌校注》一书,实感意外,戚继光生前除了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著作,竟还留下250首诗作。戚继光的诗,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绝句、律诗、歌谣、小赋等体裁齐全,诗作贯穿他17岁至60岁人生,记录着他抒怀达志的心语。他的诗看似豪迈直白,实则暗藏许多典故,幸有《戚继光诗歌校注》作注解,因而哪怕如我这般对诗歌理解力极差的,依据校注也完全能看懂。

   01

   对于戚继光竟然会写诗这件事,并非我一人孤陋寡闻。郑钦南先生告诉我,2015年春,他接到椒江历史文化研究会交给他“挖掘整理戚继光诗歌”任务时,曾问遍身边所能问到的台州文人,给他的答复几乎都是“不知道”“没听说过”。

   郑钦南,黄岩人,今年83岁,曾在台州市上郑中学任教,为一级教师,目前是中国作协浙江分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全国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中心研究员,近年曾连续两届受聘于椒江区政协为文史专员。

   郑钦南说,接到任务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寻找戚继光诗作底本。

   找遍台州各地新华书店,未见戚继光诗作影子,店家回复“从未卖过”。

   听说椒江戚继光纪念馆有一套相关的书,但被告知这套书不外借。

   那图书馆有没有呢?一番询问查找后,只有黄岩图书馆有收藏,可惜书被蛀虫侵蚀严重,而且也不外借。

   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可不可以从山东入手找戚继光史料?郑钦南想起一位黄岩老乡,他上世纪70年代在山东大学读过书,现在北京工作。通过这位老乡,郑钦南得到了一本山东书局大清光绪十四年的木刻本《止止堂集·横槊稿》上卷复印本。《止止堂集》是戚继光55岁时将自己所著诗文编成的集子,其中仅《横槊稿》上卷为诗歌集,其余均为文集。

   终于拿到戚继光诗歌集底本,郑钦南甚是欣喜。可此书为直排、繁体字、无标点,于是他把直排改成横排,把繁体字改成简体字,并加上标点符号。

   收入《戚继光诗歌校注》中的250首诗,并非全部来自《止止堂集·横槊稿(上)》,另有10%收集自《戚继光年谱》附录,还有3首诗是郑钦南外出旅游或从报刊上偶得(均有出处)。

   第二难,难在注释。郑钦南说,戚继光的诗用典非常多,为了准确校注,他是“困难重重,艰辛备尝”。举个例子,《春日谒圣水庙》一诗里的“圣水庙”,他的第一次注释是:“即北京密云县龙女庙,明戚继光建。据《密云县志》记载,圣水庙位于密云县城南5公里……”后来,郑钦南对此注释的准确性产生了怀疑。疑点有二:一是时间,圣水庙应该早就存在于戚继光所认知之前,而不是新建的龙女庙;二是地点,写这首诗时,戚继光正在台州一带抗倭,不可能跑到北方游览寺庙。经过考证,修改后的注释是:“即圣水寺,在路桥螺洋圣水山下……唐宣宗大中年间建寺,人们就称为圣水寺……戚继光台州抗倭第二年,军务之余,游览圣水寺并赋《春日谒圣水庙》诗。”类似的不断考证、不断修改不知有多少次。经过数年努力,全书共作出注释4360多条,破解典故500多个。

   02

   戚继光的250首诗歌,大致创作于登州时期、南方抗倭、北方备虏、南调广东至最后等四个时期。

   17岁袭父职任登州卫佥事,26岁因优异的军事才能受山东巡抚赏识,被提拔为省都指挥佥事(驻登州)。这期间,戚继光留下的诗有20多首,诗风多样,多抒发爱国爱民之情。

   嘉靖三十四年(1555)七月,28岁的戚继光调任浙江都指挥佥事。次年,浙闽总督胡宗宪提拔他任参将,分守宁绍台三府。至隆庆元年(1567)十月奉诏北上,戚继光在浙东沿海参加和指挥抗倭整整12个年头。

   这期间,抗倭战斗一场接一场,军事任务繁重,戚继光留下的诗作只有40余首。其中,写于台州或与台州有关的诗20余首。

   “乱后遗黎始卜家,春深相与事桑麻。绿云万顷无闲地,浪说河阳一县花。”这首题为《天台道中柬林尹》的诗,是戚继光新任台金严参将巡视防务路过天台时有感而作,他在诗中热忱讴歌了天台人民的勤劳,称赞天台之美胜过“河阳一县花”。

   “春雨下危墙,烟波正渺茫。好山当幕府,壮士挽天潢。鸟立林边石,人归海上航。驱驰还我辈,不惜鬓毛苍。”1560年,戚继光在台州一些地方开办造船厂,督造由他亲自设计的新式战船,至次年3月,共造战船44艘。有天晚上,戚继光在考察一家造船厂回府时被大雨所阻,因此而作了这首《船厂阻雨》诗,借雨抒情,表达了他对国家的耿耿忠心。

   “春城东去海氛稀,城畔人烟绕翠微。山麓高楼开重镇,辕门晓角起晴晖……”戚继光的这首《巾帻山》诗歌,作于“台州大捷”之后,倭患基本消除,百姓生活趋于安宁,戚继光心系国家,始终斗志昂扬。巾帻山,即临海的巾子山,俗称巾山。

   戚继光40岁时奉诏北上蓟镇备虏。面对北方鞑靼侵扰日盛,戚继光在兵部尚书谭纶力荐下,几度升职。蓟镇,明代北方九边重镇之一,防区从山海关到居庸关,长达千里。戚继光在此整肃军队,传授车、骑、步兵三军联合作战方法,令军队士气大振;组织修筑空心敌台1000多座,加固了长城防线。这一时期,戚继光写诗多达150多首。诗作中,既有“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的慷慨与豪迈,也有“援枹志在捐身易,按塞年来报国难”的无奈与苦闷。

   戚继光人生最后十几年,业余时间主要精力花在了写兵书和出诗文集。44岁,他撰成军事著作《练兵实纪》;55岁,完成诗文集《止止堂集》,共五卷;57岁,校订在台州时所作的《纪效新书》,精选《止止堂集》。自56岁调任广东总兵官至60岁生命结束,戚继光作诗20多首。诗句中可以看出,他虽遭贬谪,仍胸怀祖国。

   《戚继光诗歌校注》,是对戚继光研究的一种拓展和贡献,它让我们认识到,戚继光不仅军事才能出众,而且文武双全。2021年11月,台州市戚继光研究会成立,《戚继光诗歌校注》一书被作为该研究会研究成果出版。

   凡注有台州日报、台州晚报、中国台州网或台州新闻APP的稿件,均为台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台州新闻APP”。

扫码分享该文章

 

时间:2022-06-27 来源:台州新闻客户端
作者:台州市记协供稿(记者 谢蓓蕾)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