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超:见风见雨更要见人

——在全省防台宣传总结座谈会上的发言

(2021年8月12日)

   7月23日,我和杨川源老师一起,前往宁波地区进行抗台报道。这也是我从2019年的“利奇马”后,第二次参与台风报道。

   在出发之前,我们小分队确定的报道思路就是“抗台——除了见风见雨更要见人”。因此,体现“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抗台思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我们在这次台风报道中最关注的话题。

   在抗台期间,我们团队完成了15次大屏连线,其中有3场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通过高密度的滚动连线把新闻时效性推到极致。在这些连线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是在宁波宁海区城北小学避灾安置点。当我在那个安置点看到,有人送来成捆的瑜伽垫给村民垫在席子下后,我就果断选择把它放在连线上大说特说。这个点看起来可能挺微不足道,但是当你真的躺过垫瑜伽垫和不垫瑜伽垫的席子之后,你就知道这里面的区别有多大了。一张垫子的事儿,很小,但是至少体现了我们安置点的工作人员真正在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让他们不仅平平安安,也是尽可能舒舒服服地度过台风来临前夜。在此时此地,我觉得这张瑜伽垫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最好的诠释。

   抗台期间,连线难度很大,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发回了5条蹲点报道。其中有4条都是在宁波洞桥镇发回的。去洞桥镇的时候,没水、没电、没信号,几乎可以说是一座“孤岛”。当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定要让外面知道,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我觉得这是作为一名新闻报道者最朴实最直接的想法。也正是这一点念想,才让我们能够坚持一次次地进入到洞桥镇,把里面的真实情况传递出来。

   为了能够进入洞桥镇,我们几个人蹭过3米多高的工程车,也蹭过冲锋舟。为什么我要用这个“蹭”字。因为那个时候的救援现场人多事杂,没人搭理你,想要进去,全靠自己拿嘴皮子磨。我坐过最夸张的一辆工程车,前排挤了6个人。而且你得在水浅一点的地方招手叫车。如果你所在的地方水深,一般工程车就不敢停下来接你了,因为水深处停车非常容易熄火。这也是我们在镇上蹭了多次工程车之后的一点经验。

   进入镇里后,我蹲点的地方是洞桥初中安置点。那里有段路需要靠自己蹚进去,我个子比较矮,水大概是没过了我的膝盖。我们蹚水的时候,安置点的群众三五成群,靠在二楼三楼的栏杆上看着我们,跟我们打招呼。等到了二楼,我才发现这个安置点里竟然有800多个村民。这里的秩序非常好,不管是领物资还是打开水,大家都整整齐齐地在排队。后面在报道时,我总结了其中的管理办法,叫做“室长管理法”。顾名思义,这个地方是以教室为单位,把平时相熟的或者同村的都安排在一块,再在每个教室选出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室长”,日常管理、领物资、打扫卫生等等都由室长统一负责。所以大家伙待在那边都不急不慌,因为有人管,也愿意被这个人“管”。这些好的经验做法体现了政府应急管理的智慧,我觉得也是我们在报道中需要挖掘放大的闪光点。

   杨川源老师在洞桥镇里还抓到了一个特别精彩的细节。因为当时镇里面停电很久了,有个小伙子就把自己车上的电瓶拿出来,免费给村民的手机充电。这时,你就可以从画面里看到,他的那台车上,密密麻麻接了有上百条数据线和手机,特别震撼。你说一百句“守望相助”可能都比不上这个看上去粗糙杂乱的真实画面。

   在洞桥镇拍摄的时候,摄像许勤老师一脚踏空,连人带机器都摔到了坑里,所幸及时爬起来了。最后是借了一台宁波台的小高清,才完成之后几天的报道。另外一个摄像王文炳老师,在做直播的时候,脚被高速路边的铁片划破,血流不止,但是当时一声没吭,直到直播结束之后才告诉我们。那天我们收工已经是晚上10点了,等回到市里之后,他才赶紧去找了家医院打破伤风针。

   我们在到达洞桥镇之前,网上已经有洞桥镇受淹严重的视频传出,舆情并不乐观。但是,随着我们一次次进入洞桥镇,向外界传递里面的真实情况,很多杂音也随之消散。我觉得,这就是记者需要在一线的原因。

   当然也有很多遗憾和不足,比如,我们发现为了躲避台风,很多宁波市民把车辆都停放在了高架匝道上,一度影响通行。再比如,在洞桥镇救援现场,我们碰到了一个河南籍的抗台志愿者,但是因为他着急去下一个点,问了没几句他就走了。直至台风结束午夜梦回之际仍旧捶胸顿足,懊悔于自己没追上去。

   最后,见风见雨更要见人,好的抗台报道是蹚出来,报道不够好,那可能是因为蹚的水还不够深。

 

时间:2021-08-16 来源:浙江省记协
作者:钱颖超(浙江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