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讲述12个改革创新好故事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开启新征程,见到新气象,必须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在2021年1月5日至1月31日,推出12篇“改革创新好故事”报道,以《绍兴日报》《绍兴新闻联播》、“越牛新闻”客户端为主平台刊播,引发社会各界好评,为绍兴市两会召开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有力提振了全市上下开拓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
“越牛新闻”客户端“改革创新好故事”专题集纳
聚焦重点工作,精心挑选案例
2020年11月底开始,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与市政府办公室多次沟通,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市级部门和区(县、市)“每年做一件难事、一件新事、一件有意义的事”的要求,将报道重点聚焦在2018年以来一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
选择报道典型时,遵循三个原则。一是题材的宏大性。紧扣绍兴打好“两业经”“双城计”“活力城”高质量发展组合拳,从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来选择典型。二是广泛的代表性。所选典型囊括产业、城市、文化、生态、民生等各领域,兼顾各地各部门。三是绍兴的独创性。寻找在全国全省其他地方少有或没有的案例,凸显绍兴印记,具有推广价值。最终确定“棒垒球未来社区出炉”、“‘土储债’试点成功”、“黄酒破解‘不上头’难题”、“三圆石化跨区域搬迁”、“地铁轨道上盖物业实践”、“集成电路万亩千亿平台崛起”、“深检院入滨海”等12个典型案例,为报道成功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1月5日《绍兴日报》头版“改革创新好故事”系列报道稿件截图
深入采访挖掘,讲透讲好故事
由总编辑牵头策划细化报道方案,组建报道团队,绍兴日报编辑部、绍兴新闻综合频道、地方事业部和“越牛新闻”客户端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展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精品力作。
围绕凸显主题、脉络清晰、可亲可读的要求,报道团队寻找关键人物,深入采访挖掘,最大程度还原案例发生发展的背景、过程和重要节点。一是功课做在事前。每个案例采写之前,主创人员反复推敲稿件的切入口、脉络主线、框架结构、材料裁切,精准把握写作主线主题。二是创新表达方式。摒弃“材料语言”,坚持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对涉及的专业问题,从标题制作到叙述方式都以“让读者看得懂”为原则。三是反复修改完善。初稿完成之后,就文章的主题、内容、标题、启示多次讨论,不断打磨。
12个案例背后涉及到规划、财政、土地、信访等多个领域,话题敏感、情况复杂,如果不能把握报道分寸,容易产生负面效应。主创人员通过全面了解、扎实采访和严谨表达,用“脚头+笔头”化解了“二难”矛盾,解开各方的疑团,赢得了报道对象的好评。比如,三圆石化搬迁、“龙禧中心”烂尾楼等话题,曾经是不敢提、不愿说的话题,但经条分缕析的报道以后,事实得到厘清,矛盾得到缓解,相关工作进程也在加快。
坚持由表及里,提炼共性经验
在报道形式上,采用“通讯+短评”的方式呈现。除每篇三四千字的典型案例报道外,都用短评进行“画龙点睛”地评论,对文章中无法直接表达或言之不尽的内容进行总结提炼,升华文章主题。如配发的《城市边界区域开发,要远谋也要精磨》《诚意也是竞争力》《用好“有形之手”》《敢“挑”方是金扁担》《敢叫小马拉大车》《善用综合思维》等评论,观点鲜明、直指要害,给人以深刻启示。
报道所配的这些评论,厘清了不少人对这些改革创新实践“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迷惑,让广大受众更加认识到推动改革之不易、决心之坚定、方法之科学,更加坚定发展信心。坚持由表及里、由点及面,从个性化的案例中提炼出共性经验,让这些改革创新案例成为可复制路径、可持续操作的样板,扩大了典型的示范效应,强化了系统思维、担当精神、民本理念、市场精神、机遇意识等社会共识。
1月30日《绍兴日报》头版“改革创新好故事”反响报道
扩大传播效果,引发良好反响
绍兴日报以每周3篇的频率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12篇报道,电视和“越牛新闻”客户端相互呼应,多角度叠加呈现,形成持续的报道声势。“越牛新闻”客户端在及时二次传播绍兴日报稿件的同时,开设“改革创新好故事”专题集纳推送,新华网、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等媒体转载。《解开十六年困局的三把锁——“龙禧中心”烂尾重生的背后》《击破“千年之痛”——“不上头”掀起的黄酒头脑风暴》等多篇稿子还在区域、部门及行业内引发热烈讨论。
典型报道在1月29日结束时,适逢绍兴市两会即将召开。再度抓住时间窗口,于1月30日、1月31日在《绍兴日报》刊发《激荡奋进的力量》、《乘风破浪再出发》反响报道,回访12个改革案例单位,深入采访部门、企业、专家、市民等,请他们畅谈改革获得感和启示意义,有力凝聚了社会各界攻坚克难、改革创新的共识,为绍兴落实市两会精神、砥砺奋进“十四五”、加快实现“四个率先”提供了思想和舆论保障。
“改革创新好故事”专题
作者:绍兴市记协供稿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