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坚颖:战“疫”66天记录下太多感动

天目新闻武汉特派记者王坚颖抵达杭州。摄影 倪雁强

3月30日,武汉的清晨雾气蒙蒙,虽然气温只有10℃,但微风挡不住春意。眼下,武汉樱花盛放,草木招摇,街边的早餐店冒着热气,马路上行人来往匆匆。

坐在离开的大巴车上,王坚颖依依不舍地望向车窗外,举起相机,熟练地按下快门。“我送走了一批批浙江医疗队,现在轮到别人送我了。”

王坚颖是浙报集团天目新闻客户端的特派记者,作为浙江省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的惟一随队记者,在武汉一线坚持报道66天后,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于3月30日下午抵达杭州。


视频连线截图

充满未知的远行

1月25日,驰援武汉的任务来得格外突然。大年初一上午9点,王坚颖在老家丽水接到通知:“马上想办法赶回杭州,跟随浙江医疗队去武汉采访。”他二话不说,一刻都没耽搁跳上高铁,赶回杭州集结。行前,他只是含糊地跟家里说:单位有急事,要提前赶回去。

直到出发时,王坚颖才意识到,自己是全省唯一的随队记者。此行充满未知和挑战,做了20余年记者的他,心里也没底。出发前接受采访,面对自己最熟悉的镜头和话筒,他却紧张得有点“口吃”。

当晚,王坚颖跟随141人的队伍,马不停蹄奔赴武汉。从杭州出发先到合肥,然后转车到武汉,最后到武汉硚口区的驻地,全程大家没有时间喘息,王坚颖的镜头也没停下。队员们在车站“哗啦哗啦”地接龙推行李、在火车上吃一碗热乎乎的方便面配火腿肠、给家里人视频通话报平安……这些都被王坚颖的镜头捕捉到。一路上,他发回给天目新闻和浙视频3篇视频快讯,抬起头时眼都花了。

1月26日凌晨,队伍抵达武汉。1月26日,王坚颖拍下了第一篇武汉Vlog。此时的武汉,除了预料中的严寒和空旷,没有任何按部就班。计划随时会有变化,每个人必须跟上队伍。头发斑白的主任医生、1米5的小个子护士都扛着包推着箱,每个人都是搬运工。他当时想:“是不是浙江医疗系统最能吃苦的兵都派出来了?”王坚颖注意到,大家戴着口罩,认不清脸,眼睛里只有一种“千万别掉队”的坚持。

那天凌晨4点,辗转多地终于抵达酒店,帮忙安顿好队伍的行李,王坚颖倒在干净的白色床单上,松了一口气,“总算到战壕了。”

他的战疫才刚刚打响。


记者 王坚颖 供图

感同身受的病房目击

武汉疫情的紧急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刚到武汉时,当地医疗防护物资非常紧缺。浙江病区刚成立两三天,王坚颖就钻进了隔离病房。他忘不了进到隔离病房,一位武汉护士和他说,“连干八九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因为隔离服只有一套,我们不能浪费。”听完,王坚颖很震撼。

“这番话,只有你亲身体验过了,才能感同身受。”此刻的他,在密不透风的隔离病房里,穿着笨重的防护服,肩上扛着相机和话筒,经常汗流浃背,出病房后还要剪辑、发稿,在缺氧的状态下连续工作几小时,偏头痛、腿脚发酸,都是很常见的事。

2月中旬的一天,他见到了武汉四院20楼43号病床的危重病人。病人的妻子不顾感染风险,每天来医院陪他。有一次,病人刚抢救回来,因为没法说话,就在纸上写“我老婆呢”,正巧妻子临时不在,他就在身边的一位丽水男护士陈玉峰的帮助下,歪歪扭扭地写下一行字:“我的遗体捐给国家。”

当天晚上,当王坚颖进入隔离病房时,恰好妻子正陪在床边,她流着泪问王坚颖:“你能让我丈夫住进ICU吗?”当时,武汉ICU一床难求,王坚颖望着她的眼睛,非常难过,“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武汉痛彻心扉的需求,武汉太需要支援了。”

当时,物资、床位的紧缺让他很揪心。他甚至觉得,做一篇新闻,不如帮忙搞定一批口罩。他一有机会就报道前方医疗物资的匮乏,前线医护人员的艰辛,甚至有媒体朋友联系他,都被他拉着一起呼吁。

“初到武汉的日子里,我不仅是记者,更像是一名浙江医疗队队员。“王坚颖说,后方捐赠的物资到了,群里喊一声,他就跑下去接龙搬运。浙江慈善组织捐赠的医疗物资,写着王坚颖接收的就有10多单,最大的一单口罩就有2万只,护目镜四千多个。虽然联系很繁琐,但他不厌其烦,觉得是一个队员的责任。


记者 王坚颖 供图

慰藉人心的新闻

作为医疗队随行记者,更多的时候,王坚颖把镜头对准了白衣天使。这两个月,他去了不下五家医院的隔离病房或ICU,只要是浙江医护人员的病区,他都跑过。每天多则三四条,至少一条,他一直保持着全勤的发稿纪录。后期,他一次次进入隔离病房,连许多医护人员都知道,这位王记者“很拼”。

有一次,在驻地“深夜食堂”的天目直播里,很多队员跑到镜头前对家里人说话,浙江医疗队领队曹启峰因为女儿看到了他的身影,专门到镜头前对女儿说了几句话。那天的视频被很多队友下载珍藏,评论、点赞数也很可观,还有队友告诉他,同事、家人看到了,也都放心了。

这件事让王坚颖大受鼓舞。他第一次意识到,记者的工作还能鼓励、慰藉这么多人,“医护人员在前线拼命,其实他们心里也同样需要鼓励,希望后方的人看到他们的努力。这一刻,我发现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一个多月下来,王坚颖有“混”得特别熟的队员,深夜讨论业务的宁波医生,告诉女儿“我很壮”的杭州女医生,蹲在病床边吃盒饭的浙江专家……除了浙江医疗队,他还认识了几个海南的护士,他们没有随行记者。进入他们接管的病区,护士们围着他问:能不能帮我们拍一段专业的视频,给家里人看看?

王坚颖毫不犹豫地举起相机,护士们排起队,一个接一个走到镜头前,隔空向父母报平安、对男朋友诉说思念,甚至对偶像比心“示爱”。能在高度紧张的工作中放松一下,大家都很开心。报道发出后,还有护士发微信感谢王坚颖,认真地对他说:“这会是我工作经历中最珍贵的记录。”

让王坚颖倍感珍贵的,是他记录下了武汉的万家灯火。第一批浙江医疗队住的酒店有个天台,一天晚上他和几个队员上去透气,突然眼前变得开阔,密密麻麻的万家灯火,点亮了广袤夜空。“这里白天人车稀少,整座城市看不到生气。但是夜晚的万家灯火告诉我们,无数的武汉家庭在坚守。”

眼前的场景让大家非常震撼。他身边一位丽水医生感慨:“我们就是为了这些万家灯火来的,我们为了他们在付出,一定要加油啊。”他把这个经历做成片子在天目新闻发布后,一位男护士特地跑过来说,这个视频把他们护士长都看哭了。


记者 王坚颖 供图

被刷新的职业纪录

3月19日,浙江首批医疗队完成任务返杭;3月22日,第二批医疗队从武汉返浙。王坚颖在现场,送走了一支支队伍。他很努力地去帮他们拍告别的视频、记录临行的场面。特别是驰援武汉市肺科医院的浙江护士们离开时,王坚颖格外用心,特意把无人机升到城市高空,给他们拍了航拍视频。两分多钟的视频,他让每一位医护人员都露了脸,挥手、笑脸、喊口号。

肺科医院的浙江医疗小分队,是王坚颖最难忘的记忆之一。武汉市肺科医院是武汉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之一,浙江医疗队派出30人的护士队,除了三名男护士,其余都是“女汉子”。 当时,所有人一致认为,这组浙江护士队是最累的,那里都是ICU,几乎全是危重症病人,靠呼吸机和ECMO维持生命。

“我一直和肺科医院的护士道歉,我没能去他们那里报道,我知道他们最不容易,他们冒着很大的风险去那里,压力很大。”王坚颖觉得很遗憾,于是在送行时,他单独做了一篇新闻,标题是:最让人心疼的那队浙江护士要回家了。

3月9日,武汉最早投用的江汉方舱医院休舱,王坚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记录下历史性的一刻。江汉方舱医院是收治病人最多的医院,而浙江国家紧急医疗队就是最早加入方舱医院的一批人,在这里战斗的时间也最久。

休舱仪式上,来了不少媒体,外省的医疗队在唱歌、跳舞,现场很欢乐,结果大部分镜头都对准了他们。“虽然有的人没说话、不露面,但经过这么多事,我知道那些人背后的辛苦,他们一样值得被记住。”王坚颖不光把用镜头紧紧跟随浙江队伍,还跑过去安慰他们:你们放心,你们每个人的照片我都拍到了。

3月30日,农历春分已过,武汉满城花开。在武汉疫区的第66天,王坚颖跟随浙江国家紧急医疗队,一同乘车返回杭州。“我送了很多人,几乎每一批都送了,现在轮到他们送我了。”电话里,王坚颖的声音哽咽了,语气中难掩不舍。

回顾这66天,他直言自己的职业纪录被刷新了。他完成了上百篇报道,近三十条Vlog,数次长达几小时的现场直播。他的一条直播,仅在微博端,当天阅读数就过千万,点赞8000多,评论800多条。

“这次经历非常难得,我可能只是一个小记者,碰上了一个大时代,我就很认真地去记录了。”对于自己的成绩,王坚颖不愿多说。恐怕他最想说的话,早已写进了他的镜头,载入了这个时代。

 

时间:2020-03-31 来源:天目新闻客户端
作者:记者 何泠瑶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