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可嘉:增强“四力”,努力从纸媒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

——全省媒体新人增强“四力”新闻业务(宁波)培训班学习心得

8月5日至9日, 浙江省记协在宁波举办全省媒体新人增强“四力”新闻业务培训班。机缘巧合之下,我这个长期从事报纸采编与制作的记者参加了本次培训。4天半的培训,多位专家学者授课,同行之间交流发言,使我开拓了眼界,更让我明白增强“四力”,提高业务素养,只有尽快从纸媒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才能满足新时代传播方式变革的需要。

纸媒记者长期以来受传统媒体思维方式的影响,习惯于用文字来表述现场或叙事说理,采访流程与电视或新媒体略有不同,在突发新闻发生时常常会忽略视频、音频的收集,有的缺乏“脚力”的记者,会靠电话、互联网查资料采访拼凑稿件,没有现场感;或是融合后,一组记者派出,但因文字记者与摄像记者没有充分沟通,作品呈现出有文字没画面,有画面没采访的“两张皮”现象。一直以来,纸媒记者怎么将工作流程再造,向全媒体记者转型,成为纸媒记者的困惑。本次培训中,省网络视听节目协会副会长钱黎明作《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变化与记者作为》的讲座时说:“到达一个突发新闻发生的现场后,首先要用视频记录下当时的场景,紧接着拍照,再是采访。”这句话让我茅塞顿开。

从纸媒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首先得增强“脚力”,到现场感受,转变传播方式。互联网时代,传播的第一价值就是即时报道,这就需要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用视频记录、第一时间拿到第一手资料、第一时间传播出去。7月4日,受强降雨影响,常山多个乡镇、村庄受灾,凌晨,常山县新闻传媒集团多位记者前往一线报道灾情,第一时间将视频通过手机传递给后方编辑,7月5日中午送至浙江卫视播出,该报道中出镜记者站在水中播报的场景让观众直观地看到当时的水深,感受到了灾情的轻重程度,这位出镜记者为原纸媒记者。纸媒记者学“露脸”,只是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大潮中的小试牛刀。

其次要增强“眼力”,转变视角眼界,提高观察力与判断力。无论媒体的表现形式如何,始终是内容为王,如何将报道做得更出彩,考验着记者的眼力劲。相对于跑社会民生新闻的记者来说,做时政新闻的记者受传统文风影响,更容易在报道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将时政报道做得枯燥乏味。今年3月,常山举行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表彰大会暨志愿者助力“三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县领导参加,如果就此做个领导讲话的报道,有多少阅读量可想而知。作为一名全媒体记者,在了解到流程后,立即转变报道视角,将目光放在三支志愿服务队的志愿服务上进行多方位、立体式的深入报道,并将稿件修改为报纸、电视、新媒体等多个平台都能发布的稿件,为常山打造“志愿之城”营造了良好氛围。

再次要增强“脑力”,转变传统思维方式,用思想“武装”自己。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很多纸媒记者难以转变思想观念,仍清晰地划分着传播主体的职能边界,认识不到位导致自身转型速度过慢,难以适应全媒体采访岗位的需要。如今的信息传播正在进入UGC时代,“人人都能当记者”“人人都是自媒体”,记者这份职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只有形成全媒体报道思维体系,在实践中掌握多渠道信息的传播规律及叙事技巧,才能在这一行业中得心应手,拿出高质量的报道。

最后要增强“笔力”,灵活运用视频、文字、图片、H5等,转变表达方式。培训中,浙江日报数字编辑部主任记者黄昕老师以“学会用图像来讲故事”为主题,通过多个案例告诉我们什么是视觉语言,怎么利用视觉语言思考、交流,讲好故事,当中案例让人大开眼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纸媒记者除了增强文字功底外,还不得不掌握摄像、摄影、录音、剪辑、互联网运用等技巧,这些“笔”运用得当确实能为作品增添色彩,如今这样的媒体发展环境下,熟练运用各种“笔”成为了记者转型的必然要求。去年,常山建县1800周年,常山县传媒集团原纸媒记者制作了适合新媒体传播的《纪念常山建县1800年》专题,专题以水墨画卷为背景,以画卷徐徐展开的形式,融合文字、图片、视频等,在互联网上展示了常山的人文历史,讲述了一个个常山故事。

我曾看过一位优秀记者的自述,他说:“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在报纸上;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当下,作为一名努力从纸媒向全媒体转型的记者,理当时刻以“脚力”勤快深入一线,以“眼力”广大精微判断,以“脑力”深思熟虑,以“笔力”表达呈现信息。

 

时间:2019-11-21 来源:浙江省记协
作者:吴可嘉(常山县新闻传媒集团)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