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王瑟: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好记者是苦出来的

视现场为生命,“不在现场,就在去现场的路上”,走遍新疆所有地州市县和绝大部分乡镇,练就强劲的脚力、非凡的眼力、睿智的脑力、激情的笔力,率先报道了许多有全国影响力的典型。感动了读者,也成就了自己。


         
光明日报记者王瑟: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好记者是苦出来的

记者 杨芳秀
 
 1 数载基层展脚力 大爱故事暖新春

记者:听说您今年在新春期间走了8000多公里,都去了哪些地方?

王瑟:1月19日通知由我采写第一篇报道,1月21日刊发。我立即飞到700公里外的伊宁市,再坐近2个小时的汽车到达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采访结束回到乌鲁木齐市是20日下午5点半。19个小时,奔波1500公里,写就了光明日报今年“新春走基层”的开篇稿件《“汗汗”的第一个春运》。

大年三十,我一大早坐上了开往和田的列车,这天列车上将有一场春晚上演,待车到库尔勒时,我下车往回赶。第二天一早,也就是大年初一,我前往乌鲁木齐铁路“五种精神”的诞生地——大步车站采访。紧接着,我又奔赴下一个采访目标——和田地区洛浦县的庙会现场,随后又去塔城地区巡边。

9年的“新春走基层”,我就这样一路走一路写,走了近10万公里,行驶的车上、候车的车站,都是我写稿的地方。

记者:新疆地广人稀,语言各异,深入采访很不容易。是怎样的动力支撑着您走下去的?

王瑟:在行走中,我常被采访对象平凡而又朴实的故事感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恰恰是新闻最大的富矿。9年间,我一直坚持走边防和报道春运。走着走着,我就走完了5800公里的边境线。

2017年“新春走基层”采访时我差点把命丢在了边境线上。那次是和阿勒泰地区喀纳斯边防派出所战士们一起巡逻,路途遥远,气温在零下35摄氏度。与战士们骑马路过一个山口时,我的马突然失去平衡,嘶鸣声中,我向后倒去。关键时刻,跟随我的巴尔斯警官一把抓住马的缰绳,才让一只马蹄已悬空的马重新恢复平衡,慢慢走过几百米的山路。

去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别跌里山口巡逻时,我们先要坐两个多小时汽车到达巡逻点,再去海拔4264米的中国吉尔吉斯斯坦3号界碑处。一路酷寒,几乎在直上直下的山体上开凿出来的盘山沙石路,险峻超过想象。巡边官兵艾合买提·买买提说他在这里执勤巡逻过50多次,每次走这种遍布浮石、积雪的路,都需要特别小心。当终于接近3号界碑时,脚印很快就被雪覆盖了,这群军人就这样不惧艰苦地坚守着。

他们的默默付出深深地感动着我。在采访中有时严重感冒、高烧不退,我仍满怀激情地跋涉、写作。我要发掘、放大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感染、激励更多人。

记者:您每年参与“新春走基层”,报道怎样才能跳出窠臼,写出新意来?

王瑟:从大的方向上看,的确有很多同质化内容,但是深入采访后会发现,感人的事迹各不相同,报道的方式也就各不相同。绿皮车保温员是专门为绿皮车夜间进库后保证车厢温暖的工种。得到新闻线索后,我跟踪采访了一个晚上,把他们的敬业精神写了出来,感动了不少读者!

78岁的柴妈妈老伴是乌鲁木齐铁路局第一代列车员,4个儿女都是列车员。因此,柴妈妈家50年没有吃过一顿团圆饭。2015年春节前,4个孩子中只有一个值勤,其余都能回家团聚。得知消息的我记录下病中的柴妈妈走出卧室与孩子们吃这顿难得的团圆饭的感人场景,写成报道《期盼50年的团圆饭》,感动了很多人。

这种发现每年都有,吸引着我不断去发掘。

新春走基层时,王瑟采访绿皮车保温员

 2  非凡眼力推典型 善抓活鱼引共鸣

记者:您发现并挖掘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典型人物与事迹,怎么做到的?

王瑟:这些人物典型都是我在深入基层中偶然发现的。比如,几年前,我从乌鲁木齐去奇台县采访路上,有人问陪同我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那个老告状的老头还在不在?”部长说:“还在,老找我,有些烦。”我问为什么?原来是老人多年为放广播需要维修费奔走。我觉得有故事,便决定去他家看看。

汪克忠说的方言不易听懂,我决定住在他家深度了解。晚上,发现他家人住的房间都黑乎乎的。进去一拉灯绳,灯亮了。我刚想问为何不开灯时,他老婆过来一拉把灯关了。说她家因为放广播欠了两万多块钱电费,能省点省点,平时家里用的是蜡烛。一位没有多少文化的老人,坚持放了30多年广播,让党的声音牢牢占领主阵地,这样的典型打动了我。稿件刊登后时任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作长段批示,汪克忠被树为了全国广电系统的典型。

全国宣传系统的重大典型米吉提·巴克是在一次会议上捕捉到的。当时新疆召开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表彰了一批获奖单位,和田地委宣传部成为全国基层理论宣传先进单位之一。这是为何?于是我找和田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米吉提·巴克聊,一聊发现他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和田到乌鲁木齐,2000公里的路程,我来回跑了4趟,20多天时间,前后共刊发了14篇稿件。

刚认识阿不力孜·买买提尼亚孜时,大家都认为他只是个从火场和车祸现场救人的“傻子”,自己被烧伤多次,成了残疾人,仍然还去火场和车祸现场。我与他深入交流,发现他是一个把雷锋当成自己人生目标追求的高尚的人,所以我的标题就是《追着雷锋跑的人》,2015年他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新疆不缺新闻,不缺典型,关键是缺一双会发现、能发现的眼睛。

记者:不到10年间,您从石河子大学发现3位全国教书育人的楷模,为何能在同一所大学发现3个全国重大典型?

王瑟:孟二冬、代江生、曹连莆3位老师能被树为全国重大典型,是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令人动容。推孟二冬教授时,正面临全国高校扩招、本科生教学质量急剧下降的情况。孟教授是一个认认真真为高校教学做出贡献的典型代表。

代江生是畜牧系的一个育种专家。有一次我去石河子大学采访,他跑到我房间反映问题,说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搞牛羊的品种改良,没核心期刊的论文,几年评不上高级职称。我深入了解后,发现他正是高校的三大任务之一——服务社会的典型代表。

曹连莆是小麦育种专家,为了找准他的特点,我年年去石河子大学找他聊天。有一次,我们正聊着,进来一位中年妇女,我问她是谁?他说这是刚从国外回来的一个博士,尽管读博士期间孩子爱人都陪她一起到了国外,当地有单位要她,但她还是回来了。我突然联想到“孔雀东南飞”现象,都说西部高校留不住人才,曹老师身边却恰恰相反。

我认为,当脚力到达后,脑力和眼力必须跟上来,才能找出典型人物身上的典型意义来。

记者:记者要想具备独到眼力,就需要做一个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

王瑟:是的,我在生活中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处处留心哪些可以成为报道的题材。去年底去和田采访,在一家餐厅吃饭时发现墙上写有“墙上便饭”,还贴了很多小标签。细看,这是帮助人吃饱饭的公益活动,由一个大学老师发起,让有爱心的人方便伸出援手,接受帮助的人能体面被助。我看这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于是就采访写成稿子发表。处处留心皆新闻啊。

王瑟在新疆可可托海采访中国第一代哈萨克族产业工人

3  增强脑力勤积累 独到见解服人心

记者:考古报道是一件枯燥且辛苦的活儿,您却以苦为乐,对考古为何有如此浓的兴趣?

王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有些人不认可,我就想通过有说服力的报道来证明。涉足考古报道后,喜欢上了考古。记得多年前,一位前辈建议我说,要向一个方向钻研,成为专家型记者。我记住了,并加以实践。

记者:做专家型记者,除了要有对某一领域深入研究后的深厚积累,更要有质疑精神,使真相在记者冷静客观地层层剥茧下呈现出来。

王瑟: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是彼此对等的信息互给。对于他们所说,不盲目相信。如在《拂去尘沙》一书中,我写汉代疏勒城耿恭和疏勒保卫战的一些细节,是从《汉书》里找来补充的。我还讲到了历代文人对耿恭的颂扬,这些都让我增加了与考古专家对话的资本。只有与采访对象相互补充,双方才有深入对话的基础,双方关系才可以维系很久。

对八师石河子市的报道,给我们定的主题是“从戈壁荒漠到宜居城市”。深入采访后发现,该市不仅宜居,更让市民感到“幸福”。所以,我在报道时,紧紧抓住“幸福”两字,写出了与别人不同的报道,受到好评。

王瑟新著

4  激情笔力“快刀手” 胸有成竹琢精品

记者:您写稿很快,而且有质量保障。这“快刀手”本领是如何练就的?

王瑟:我是一个“快手”,最多时一个月写了50多篇公开报道,还有几篇内参,其中一篇稿件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关注,获评“五个一工程”奖。

快与准备工作做得扎实有关。采访之前新闻点在哪儿心中大体有数。当然,写出高质量的稿件,还得肯吃苦。我参加100个记者驻100个村活动,是所有记者中年龄最大的,去的却是最艰苦的村子。我在那儿住了一个月,发稿得跑几十公里到一个高速路服务站去,网速很慢,4张照片要花3个多小时,但我就这么坚持着,发表了20多篇稿子。

记者:新闻如何才能写出温度并引人共鸣、给人力量?

王瑟:怎么才能把故事写得更感人?我的办法就是把读者带入新闻现场,让读者与我一起感受、体会当时新闻发生时现场的情景,给读者一种带入感。我一采访完毕,趁热打铁先写稿子,不然时间一久,感动的点就忘记或者淡了。

记者:在您看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王瑟:脚力是记者的基本功,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好记者是苦出来的。脚底板下出新闻——汗水永远是写作最好的墨汁。同时,要有“带着读者去现场”的本领。总之,不到基层发现不了新闻,不动脑子分析不透新闻,不找好的角度写不好新闻,不发现生动细节写不活新闻。做到这些没有捷径,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记者是个苦差事,因为热爱,我并不觉得苦,而觉得值!

扫二维码关注“新闻战线”

 

时间:2019-06-04 来源:新闻战线
作者:杨芳秀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