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卢琳慧:守正创新 发挥“四力” 做好每一次报道

——浙江省记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主题报道”研修班学习心得

非常感谢浙江记协的精心安排,这次培训的课程丰富实用,每位老师的讲课都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节课堂上,刘洪老师带来《众声喧哗中,如何取得常态化的10万+传播+新媒体模式营销实例》的主题讲座,干货满满。从一个现象级的微信稿件开始,到如何快说、敢说、能说、会说,再到怎样让标题更有张力、努力打造新的新华体、新华网报道安全十问等等,一个个知识点让我这位刚从事新媒体工作的新人对微信稿件的选题、写作、留言等有了清晰的操作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原创才是真格调”的理念,多做有深度、有思想的原创稿件,坚持官方的声音、民间的表述、口语化的传播。

复旦新闻学院黄芝晓教授围绕提升“四力”展开讲座,给人惊喜。说实话,以前读大学时我们对这样枯燥的理论课是“排斥”的。但是,黄教授的讲课非常生动,治好了我“一上理论课就想睡觉”的陋习。结合一些真实报道案例,黄教授阐述了如何步步深入报道重大突发事件、如何应对舆情的方法,这就提醒我要学会独立思考。关于在“四力”上下足功夫,黄教授特别提到警惕“想起小时候的味道”式表述,还有走转改应该常态化、不应搞形式主义等等,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非常敬佩黄教授的新闻情怀和职业操守。作为媒体人,不能一味为了吸睛而违背事实、刻意煽情,尊重事实、深入群众、理性分析应当谨记于心。“我们是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个别细节,而是研究路线和政策”。这句话告知我们要以系统论认识“四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加强学习,在实践中以系统论分析事实、联系社会和历史。

“重大主题报道要顶天,要紧跟最近、最核心的天。”在谈及重大主题、重要会议新闻采访的策划、组织与实施课题上,上海广电融媒体中心首席编导吴钧老师抛出了这个重点。《闪亮的名字》是我认为的正能量“网红”节目,没想到吴钧老师就是主创人员,更没想到《闪亮的名字》曾用名是《寻找英雄》。为什么改名?因为要顶天。这就告诉我们,作为官媒从业者,在平时要紧贴时政、方针、政策,尤其是重要领导人的讲话精神。“再宏伟的主题也要有打动人心的细节,好创意从何而来?从‘四力’来。”这虽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但是回首自己参与过的报道,真正能将这句话做到位的时候并不多。为何?依然是“四力”不够。市级媒体也许很少有机会能参与《巅峰之旅》《闪亮的名字》这类大型报道,但是不管题材大小,新闻理论和采访技巧是相同的,我应该在关注“人”上再下功夫。记得柴静在《看见》一书中也同样提到,她所有的采访,关注的重点一定是人。

梨视频、看看新闻在众多视频新闻APP中异军突起,平时在微博、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等传播渠道上都能看见他们的作品。心中早已好奇,为什么他们的很多视频都引发了热门话题。经过孙翔总监和孙劼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这背后既有领导的前瞻性,也有团队的专业性,尤其是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和把握。短视频符合现在受众的阅读习惯,在短时间内传递更多有效信息节约了用户时间,又能满足用户猎奇的需求,用户自然喜欢看。在时效性的把握上,梨视频的拍客机制很管用。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同,我们平台虽然不可能复制梨视频这样的生产模式,但是在内容生产的理念、标准等方面可以学习。课堂上,关于版权的问题也引发了一次热议。其实,同为媒体机构,侵权问题随处不在,我们既不想侵权,更不敢侵权,但又确实无法避免。比如我们在做一条微信稿,需要用到一些卡通动图,如果每次都要美工组同事自己绘制显然不现实,从网络上引用就可能遭遇侵权;每个平台也都会转载其他平台的稿件,即使注明作者和来源,但从法律上说也算侵权。这是业界遇到的共性问题,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原创了,同时期待行业相关部门机构来规范这个问题。

叶蕾老师擅长做纪实类节目,这类节目制作我从未接触过,也一直期待能有机会涉足。叶蕾老师谈的做好典型人物报道,核心也是围绕“人”来做文章。要想生动地诠释一位人物,不仅要对人物的生平了然于心,还要了解哪些是重要节点、关键事件以及人物所处的年代,这些都是我们做节目的“珍珠”。一个人物的优点有很多,我们常常为了全面展示他的形象反而使人物性格特征不明显。因此,我们要“尊重最初的感动”。在课后交流环节,有同仁问叶蕾老师,现在媒体还要不要做纪实类节目,还有意义吗?是的,在生活节奏加快、信息狂轰滥炸的时代,纪实类节目看的人还多吗,能拉到广告赞助吗?似乎纪实类节目遇到了尴尬的境地。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叶蕾老师也带给我满满的感动。纪实类节目留存了一个个鲜活人物的身影和事迹,也是对民族文化的记录和发扬,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是感动、是震撼,更是文化自信,没有理由不坚持下去。

最后一节课上,《观察者网》总编辑金仲伟讲述了该网站的创业史、组织架构等等。观察者网的受众以精英读者为主,遍布各行业、各国家,读者也可以第一时间分享身边的新闻素材,或是有能力发表资深见解,因此观察者网实行与用户共享编辑权,将用户评论构成新闻要素的一部分。由于定位不同,观察者网的很多经验我们也是无法复制,但是金老师谈到的新闻表述方式也是和其他老师保持相同观点,比如“你的精英话语没人会接受”“最了解、最有资格评论的人不在编辑部”等,就是再次告诉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进行新闻写作。

在培训期间,我们还实地参观了上海电视台和上海报业集团,两家重量级媒体在转型之路上都成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有很多新媒体产品值得我们研究学习。此次培训也是我工作后第一次参与的高水准培训,真心感谢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宣传系统人才交流中心的精心组织安排,让我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很有收获,希望今后还有机会继续参与。

 

时间:2019-04-19 来源:浙江省记协
作者:衢州广电 卢琳慧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