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叶海涵:视角、视觉、视野、视界 短视频媒体如何吸引视线

——浙江省记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主题报道”研修班学习心得

人勤春来早,三月和煦的阳光洒在复旦校园盛开的樱花上。我是浙江日报浙江在线全媒体视频影像部(浙视频)的一名编导策划,负责策划专题片和创意短片,这次暂时放下工作,踏进复旦校园重新充电。

由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上海市宣传系统人才交流中心共同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主题报道”研修班邀请了各种爆款精品的幕后大咖们来分享经验,给我带来许多在短视频生产与运营上的启发和思考,也为今年的重点工作“建国70周年”报道策划开拓了思路。

一、重大主题报道:独到视角 创意视觉

面对一个重要宏大的主题,策划阶段要学会从一个独到的角度切入展开,以小见大。比如新华社刘洪老师以今年全国两会产品《人民的殿堂》为例,以人民大会堂为入口,通过讲述人民大会堂的变迁,侧面展现两会的发展历史,体现人民的力量。去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上海广播电视台吴钧老师的团队将关注点放在马克思和上海的关系上,推出了一系列短视频产品。其中,《348个字跨越145年》撷取了上海从清代以来翻译、出版、印行的马恩著作,通过后期制作既保留了史料文献原有的质感,同时以3D动画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另外,吴老师和上海电视台全纪实频道总监叶蕾老师都提到了刻画人物展现时代主题,人物是有血有肉,是最容易在观众中引起情感共鸣的。

除了主题、内容,表现形式也是产品是否让人视觉上眼前一亮的关键。作为地方新媒体,央媒的创意产品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新华社精品栏目《国家相册》依托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的1000万多张馆藏照片而创办,“历史影像讲述+视觉特效”的创新形式开业界先河。而《浙江日报》创刊70载来也积累收藏了海量历史照片,《国家相册》的形式对我们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刘洪老师也在课堂上播放了《国家相册》献礼建党95周年之作《红色气质》,虽然之前已经欣赏过这期节目,但是再次看到烈士一张张笑靥从全家福上消失、少年瞿独伊“穿梭”于历史影像中,依然能够让我对一代代共产党人伟大的红色气质肃然起敬。

除了央媒,澎湃制作的《好人耀仔》以H5、漫画、视频结合的创意形式,讲述宁德村支书周炳耀在带头抗台救灾的过程中被卷入河道,不幸以身殉职。写实的画风、村民哽咽着怀念耀仔的采访原声,交互式设计界面,让观众更有代入感,更为耀仔的无私奉献所感动。这款产品推出后,点击阅读数突破千万,各大媒体和网友纷纷转发。另外,还获得了世界新闻视觉设计协会颁发的专题类优秀设计奖。可见,这种创意十足的表现形式获得了海内外专业人士的肯定。

浙视频在短视频的表现形式上也做出了许多创新的尝试,快剪、微缩模型定格动画、原创歌曲、波普动画……作为一名编导,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会尝试更多新颖、创意的新形式。

在视频传播方面,许多讲师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备受网友追捧的“新华体”是如何取得常态化10万加的阅读量?刘洪老师从“刚刚体”说起,其实“刚刚”就相当于正式新闻中的“快讯”,可是这一说法更口头、直接一点,传播效果立竿见影,成为一条众所周知的现象级微信稿件。标题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在互联网传播需要更有张力,用一些“你”“我”人称代词,比如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新华社新闻标题用的是《祝贺你,甲骨文!》,情感更加热烈,更加吸引观众。吴钧老师也和我们分享了一个故事。今年东方卫视打造了一档文化纪实寻访类节目《闪亮的名字》。其实,这个节目一开始叫《寻找英雄》,直到吴老师观看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时,习总书记说到:“此时此刻,我特别要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这一次改名,直接影响了该节目的影响力、宣传资源和宣传部门对其的重视度。在做重大主题报道的时候,领导人重要讲话一定要着重学习,从中提炼出和视频主题相关的原文或原声选段,提升产品的宣传价值。

二、媒体融合:全球化视野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培训还安排了两次现场教学,参观了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报业集团,深入学习了媒体融合战略格局。融媒体要去地域性,面向互联网,我们的受众是全球网民,新闻的题材也要全球化。虽然是地方媒体,但是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报业集团没有局限在本土新闻,而将触角伸向了全国与海外。比如看看新闻网对内与各个兄弟媒体密切联系互换资源,对外购买美联、路透等国外新闻网站素材,设立国外记者站,搬运海外社交媒体上的短视频。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新媒体产品从包装上就抹去了地域性特征,比如“上观”APP,原来是“上海观察”,考虑想让上海外的用户也会有兴趣下载,改名为“上观”。“文汇”“界面新闻”“澎湃”等app乍看之下也看不出是上海媒体。除此之外,上海报业集团还推出面向外国人的全英文app,来适应上海全球化的节奏。

浙江这几年相继举办了几场国际盛会比如G20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全球化水平在不断提高,我们省级媒体也要不断拓宽国际视野。浙视频的定位一直是立足浙江,面向全网。积极参与到全国性重大主题报道,并有不俗的表现。“迎接十九大”专题片《一句话,让山水美如诗》《一艘船,为中国开天地》结合高端艺术资源,精心拍摄和制作,前者诗意唯美,后者大气恢弘,不仅全国传播量均破千万,而且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前者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同时,浙视频对于海外热点事件也不放松,2018年普吉游船倾覆事故发生,记者二话不说拿起设备赶往现场,深入救援现场,关注新闻发布会,为广大网友向泰国总理提问,了解最新状况和官方态度。

三、拍友网络:共享视界

浙视频拍友俱乐部于2017年4月19日成立,发展至今初具规模。拍友俱乐部分地区管理,包括浙江11个地级市、省直、国内、海外,每个地区大概有100-200名成员。浙视频的众多爆款中,拍友献力不少,尤其是公安、交警部门提供的监控和执法记录仪素材现场感、正能量十足,是有力的爆款题材。虽然拍友数量上可观,但是活跃度上还有待提高。这次课程中也有不少内容涉及到UGC生产与运营,值得我们学习。

说到UGC,不能不提梨视频,梨视频市场运营总监孙翔老师提供了一系列数据,体现了拍客的力量。梨视频打造了全球最大的拍客网络,除了各媒体机构的入驻,还拥有300万名公众拍客,来自高校、快递、外卖小哥等,其中5万名核心拍客遍布全球七大洲。孙总提到有时候拍友更能抓住观众关心的视角,拍的新闻比官方媒体更能收获点击量。比如俄罗斯世界杯期间,一名哥伦比亚球迷拍摄赛后日本球迷自发捡垃圾,这条新闻的点击量超过了其他入驻媒体正式拍摄的世界杯新闻。那么梨视频为什么能吸引海量拍客的踊跃投稿?除了丰厚的稿酬,梨视频已经形成相当成熟的拍客内容生产流程。梨视频与美国视频自动化生产服务商Wochit建立合作,实现视频内容的快速剪辑,仅花15分钟即可产出一支高质量的视频。到了稿费发放环节,每周系统会根据点击量自动奖励头部内容。比起编辑人工剪辑和发放稿费,梨视频的系统更高效、准确,用户体验更流畅。

观察者网总编辑金仲伟老师一番关于互联网精神的见解也让我深受启发。他一直和编辑们强调他们是一个20万人的编辑部。共享是互联网精神之一,观察者网与读者共享编辑权。对新闻事件最了解的人不在编辑室里,以埃航坠机事故为例,驻非洲华人、波音公司、航空安全专家都第一时间在观察者网上分享了自己的见闻与解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议程,更多元、全面地还原了新闻现场。

最后,我想以复旦新闻学院教授黄芝晓的课作总结, “四力”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最基础但也最重要的能力。提高“脚力”,走起来,走进群众,做接地气、反映民声的新闻报道;提升“眼力”,看得远,一览国家大局、世界大势,辨是非,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两手抓;提升“脑力”,辩证思考,理性分析,多角度全方面将新闻事件展现给观众;提升“笔力”,能写能拍能剪,善于策划,勇于创新,做新时代的全媒体达人!

 

时间:2019-04-18 来源:浙江省记协
作者:浙江日报 叶海涵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