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秦德胜:内容为王 守正创新

——关于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这是一次视野的开阔,让我跳出自我小格局,全面了解业界前沿动态;这是一次思维的碰撞,同行们一起围绕热点话题讨论交锋,场面热闹非凡。

3月25日至29日,我有幸参加了省记协组织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主题报道”研修班。五天的学习,既充实又紧张。无论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课堂上,诸多业界和学界大咖的面授教学,还是赴上海电视台、上海报业集团实地考察,都是干货满满、收获良多。

从新华社“刚刚体”的诞生到增强“四力”的阐述,从人的视角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到短视频生存发展之道,从一家民办新闻网站的壮大到澎湃新闻的转型等等,每位老师的讲解都是如此精彩、实用,让人直呼给力、过瘾!一堂堂课程,我一节没落下;一点点兴奋,也在不断滋生。起初我觉得是因为自己久疏课堂,重回大学有种新鲜感。继而察觉这是因为业界和学界都在热忱关心媒体动向,积极推动媒体融合,我为媒体人的责任和担当而深感共鸣。

回顾五天来的所学所思,结合自身所在的《绍兴日报》的党媒特性和定位,我就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谈几点认识。

一是坚持内容为王,做强主流声音。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何去何从?我特别赞同刘洪老师的观点,信息过载不等于内容过剩,优质内容仍然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硬通货”和“稀缺品”,而生产这种“硬通货”和“稀缺品”,就应当是我们党媒必须承担起的第一责任,也是我们必须守住的底线。要坚持内容为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生产更多精品力作,发挥舆论场上“一锤定音”的作用。把人作为重大主题报道关注的对象,以人的情感、故事、命运为主线来反映重大主题,引起受众共鸣。把握好新闻传播的时、度、效,在重大主题面前敢于发声、善于发声,抢占主流舆论高地。

二是贯彻移动优先,推动媒体融合。“内容为王,但内容绝不仅限于文字”“要宣更要传,必须生产符合新媒体传播的产品”“短视频的时长要从30秒向15秒演进”,这些观点,对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建设好新媒体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党报的新媒体建设,在内容生产上,要加强原创,精选角度,善于整合,以优秀的创意来打造更多爆款产品;在呈现风格上,要短小精悍,图文并茂,打好“诗意文字+精良图像+极简排版”的组合拳;在平台建设上,不局限于开发自身的新闻客户端,要善于借助社交媒体和公众平台,实现多端的相互导流,最大程度地扩大媒体影响力。

三是切实增强“四力”,打造专业队伍。新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实现媒体转型和媒体融合的根本所在。上海作为媒体改革的先行区,队伍建设的专业化程度令人印象深刻,不少跑线记者本身就都是本行业专家,《文汇报》的有些编辑记者本身就是作家。必须以增强“四力”为导向,扎实推进新闻队伍专业化建设。要增强创意,持续提供生产原创性的新闻产品,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引导受众而不做受众的尾巴。要学会思考,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要甘于吃苦,深入践行“走转改”,到基层一线去抓活鱼、搞调研,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和日新月异的社会现象。

四是创新发展理念,增强发展动力。推进媒体融合是系统工程,需要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大胆投入。此次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实地参考了上海报业传媒集团,了解集团“道正声远”的价值定位和在深度融合、整体转型上的创新做法,特别是推出了“上观”“澎湃”“界面”等颇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尝试与国资民资合作推出一系列多元化的基金等商业模式。要学习借鉴上海媒体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化媒体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在采编组织架构、工作流程、薪酬激励和投资体制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以改革增动力强活力,为切实担负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提供坚强保障。

坐而言之,不如起而行之。我将把此次培训的成果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去,坚持守正创新,持续增强“四力”,努力做一名紧跟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时间:2019-04-18 来源:浙江省记协
作者:绍兴日报秦德胜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