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余婕:说来话不长

——浙江省记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主题报道”研修班学习心得

五天的研修班课程意犹未尽,来上课的时候我带着我的电子书,以为会遇到无聊的课程,可以闲来翻翻电子书。结果结业的时候,一页都没翻开。正如群里同学们所说,干货满满,意犹未尽。在落英缤纷的校园里,重返课堂,听习分享,回味醇厚。这次是奔着“重大主题”的学习来的,结合自己的工作也用新媒体的“短平快”,截取课堂上的金句,做一次简单总结。

不可低估的留言

新华社刘洪老师说,“不停地回复,不停地互动”。回望新华社官方微信的发迹史,点燃热情的无疑就是那篇“刚刚体”,正因为“刚刚体”,“新华体”也有了重新的定义。让官方的声音有了民间的表达。

在自媒爆炸的时代,网文留言就是文章的一部分,有时候看留言胜过看新闻,好的留言,其点赞量也能冲破十万+。就像观察者网金中伟老师所说,“网络新闻的用户评论不断在补充事件的发展,记者原本撰写的新闻加上所有用户的评论,才构成了完整的新闻。”

没有用户评论的新闻是不完整的。因为,现在当新闻事件发生后,最了解和最有资格评论的人都不在编辑部。所以我们不能忽视留言与评论的力量,要把留言评论当做线索隐线,当做观点纵深、当做发散思路的舆论场。

但与此同时,对于留言的引导,把控,甄别、回复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小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扭转乾坤,如何拨乱反正,如何正本清源,如何在留言区的评论互动里让人有欲望看,有兴趣读,有想法评?更见小编功力。

——小编要有自黑的能力,而自黑由自信背书。

迎上读题时代

速读时代,标题越来越被重视。的确,在碎片化的阅读时代里,人们的筛选可能就在一秒之间,一秒就能确定我要不要点开你,而这一秒就决胜于我们的标题。
新华社的“一字”标题、“这里是……”系列,情感融入的“揪心、痛心式”标题、以及更多的充满人文情怀的标题,拉进了与读者的距离,成为时政新媒体标题出示的典范。

而标题怎么做?新华社的刘洪老师也说到了,一是要有适当的数字;二是要有张力;三要精心设计、反复锤炼;四是不能低俗,要有余味、有品味;五是要向标题党说不。言简意赅,领悟深刻。

——好的标题 赢了大半。
   
顶上天的主题报道

上海电视台的吴钧老师对于我来说,是最对口的一位。从业27年,转战电台、报纸、电视,在说起新闻事件与新闻现场的时候,仍然充满的激情与热情,依然说着,“身处这个变革激荡的新时代,作为新闻宣传舆论的管理者和生产传播者,职责无比光荣重大。”这样的话,令人崇敬。

重大主题,最大的破题无非是人,要从人的基本情感、人的过去未来去着眼着手,出发点都是人。事实上做重大主题,不论选题多么枯涩生硬,都可以从“人”去切入,而行文最终,也都是从“人”到“精神”的提炼过程。

听了吴钧老师的课,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做大报道一定要做到极致,只有走到“无人涉猎”的地方,才能走出“无所不能”的境界。他说,主题报道就是“一头挂着宣传部的要求,一头挂着宇宙万物、浩瀚星辰、极地海洋,无所不用其极”。一部电话打上太空的中国新闻奖不光是脑洞大,心志大。更是对自己职业的满腔荣光与自信。而这份自信也是现如今很多传统媒体人越来越缺失的。

记者是美妙的职业,要学会在特殊的节点来观察时代,在长年的积累总有收获。翻看吴钧老师的手记,光是《共产党宣言》的全卷就读过好几遍,档案室资料室更是常客,这样的钻研精神难能可贵。难题最怕“认真”二字,只要认真啃下去,就会有收获的一刻,而吴钧老师的十多个中国新闻奖就是最好的佐证。

再宏伟的主题,也需要有打动人的细节。顶天的东西一定要会“化”,化开之后就有生命力,大众才能接受。而重大主题报道要另辟蹊径,要不走寻常路,在错位战中打个出其不意。

比如做吴钧老师的团队在做解放上海60周年的主题时,最终定题在《1949,:接管大上海》,他说那个时候一定会有很多媒体去做战役,但是他们不做,他们要做这些打仗拿枪杆子的人,如何来管理一个城市,如果把城市的百姓安抚顺和,运作起来。

比如做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他们做的是《1921 点亮中国》,很多媒体会做这个当时一大的会怎么开,怎么开到一半逃到嘉兴南湖如何如何,但是他们做的是这13个年轻人,他们为什么会来到上海开这个会?为什么会踏进这个石库门,举起这面旗帜?为什么选择的是上海?他的片子,就到这13个人走进石库门的那个地方结束了,最终打上一屏字:“一个时代开启了 这个世界改变了”。

而这些不走寻常路的思路也正是我们做重大主题报道时可以破题借鉴的思路。

—— 记者是美妙的职业。

 

时间:2019-04-18 来源:浙江省记协
作者:杭州文广集团 余婕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