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吴振宇:树立正确舆论导向 时刻保有人文情怀

——浙江省记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主题报道”研修班学习心得

3月25日至29日,我有幸参加了浙江省记协组织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主题报道”研修班,5天的课程,短暂却十分充实,无论是“四力”的锻炼,还是全媒体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典型的报道的策划实施,都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吴钧老师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主体、重要会议新闻采访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和叶蕾老师的《以情为线、以事件为载体,做好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策划》,内容丰富实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理性分析,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好的新闻稿,不仅要内容真实动人,也不允许掺杂带有引导性的个人情感,切记将个人观点与情感添加在新闻稿里。在新媒体盛行的当下,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台“新闻制造机”。在《掌握看家本领,切实提升“四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一课中,黄芝晓老师说,尽管社会环境发展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但新闻工作者仍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要做到理性分析,就必须认真学习,多读书多看报,了解国际国内形势,掌握国家媒体的主流声音,尤其是保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结合全媒体时代特点,用多种形式呈现新闻

“全媒体时代”,是这次培训中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移动端正快速占领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互动、体验、分享成了证明一条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新闻也从单向传输变成了多项互动,由单篇供应变成了“打包”提供。这些时代背景,也让我们不断思考,怎样提升自己的能力以追赶多端传播的要求。各位授课老师也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是提高“四力”: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提高脚力;判断主要矛盾,提高眼力;理性思考,善于分析,提高脑力;苦练内功,坚持写作,提高笔力。其次要用各种有趣的形式表现新闻,像数据可用图表形象化展示,用360度全景航拍、动画演示等。

既要牢牢把握上级最新指示精神,又要密切关注普通人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主题、重要会议新闻采访的策划、组织与实施》一课中,东方卫视的吴钧老师向我们讲述了《闪亮的名字》这档电视节目的名字由来,因为习总书记的新年致辞而决心更名。做电视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但抓住了重大节点、重要会议、重要讲话,会有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闪亮的名字》聚焦英雄,以角色演绎的方式再现英雄事迹。如何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吴钧老师的经验让我印象深刻:要盯着“人”做,挖掘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及对国家发展的希冀;表达的语态要温,要讲人话、控故事。做新闻报道,往往一头连着党和政府的重大任务,一头连着新鲜的、正在发生的事物,而“人”,正是其中的关键纽带。上级的重要指示精神要化到具体的形、具体的事物中去,而其中细节又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在《以情为线,以事件为载体,做好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策划》一课上,叶蕾老师传授了刻画人物细节的经验:跟采访对象聊、跟他的亲属聊,一定要把人物生平理干净,把人物放在他出生成长的环境中描述;摸清人物的爱好和个性等。课下学习了陈寅恪的纪录片,无论是主题切入、还是细节刻画、情感升华等,都值得我好好学习。

时刻保有人文情怀

作为嘉兴的一名新闻工作者,“南湖”“红船”是特别关注的重点。在建党百年即将到来之际,各种主题报道自然少不了,如何做新做异?东方卫视参与制作的《1921:点亮中国》是值得借鉴的例子。这部5集的系列纪录片,没有花大量笔墨去描述红船精神,而是讲述这群年轻人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立足点依然是在“人”身上。从1900年讲起,到1921年7月23日晚结束,期间的叙述都在证明“中共共产党为什么能”。在制作关于马克思的短片时,吴钧老师说把马克思的著作都学习了一遍。深入了解历史和人物,内化于心,做电视专题片不仅仅是一个任务,而是对历史的敬畏和社会的反思。

一周的时间,学习到的东西很多,也惊叹于做电视片投入力量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和新媒体的精工细作。作为一名一线的新闻采编人员,我的学习之路还很长,也更加要在全媒体时代下进阶。                  
 

 

时间:2019-04-18 来源:浙江省记协
作者:嘉兴广电 吴振宇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