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常艳荣:做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记者

做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记者
——“四向四做”专题培训班心得

余杭电视台全媒体部记者 常艳荣

新闻理想这个词,6年前刚踏入大学时,觉得无比的神圣,说出这四个字的时候,眼神里透着坚定。6年后,研究生毕业,身边的人去了互联网、去了地产、当了公务员……,新闻理想竟不知不觉成了“诗和远方”,甚至成了传统的代名词,向“眼前的苟且”妥协。如何褪去浮躁?如何让自己写出来的新闻稿更加成功?如何在学校和工作中转变角色?这些疑问,在五天的培训中心,与其说是得到了解答,不如说是当头棒喝。

一、有温度的人,写有情怀的作品

做一个有温度的记者,而不是机械的记录者。严红枫老师用自己三件新闻作品的写作经历告诉了我这样的道理,也是我这次培训最深的感受。培训的前几天,我刚采访过一个新闻,是关于恩施“小候鸟”参观未来科技城的新闻,原定的采访流程是采访一个孩子、一个带队老师、活动主办方。采访“小候鸟”前,预设的问题是询问孩子参观后的感受,只需这一个问题就够了。“我觉得这里很现代、很美丽,充满了梦想,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梦想。”孩子回答道。我正要收话筒的时候,摄像师问了一句:“那你的梦想是什么?”这让我顿时有点惭愧,孩子提到参观后能激发梦想,那问一句他的梦想应该更具人情味,而不是为了快速完成稿子匆匆结束。这篇稿子,编辑给的意见是“看似全面,但标题是关于‘小候鸟’的,不知道为何最后重心放在活动主办方了。”就是沦为了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缺乏亮点和人情味的稿子。其实在和带队老师聊天过程中,有几个孩子身上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有一个孩子为了拿到每个月100元的交通补助,宁愿去离家更远的学校读书,早上4点就要起床爬山去学校。这样能触发人心的新闻点没有采写出来,稿子自然也少了人性的关怀与温暖。严老师能采访到麻风村病人,源于他对于医护者无私奉献的崇敬,对病人们的生活状况的关怀,纯净的人才写的出纯净的稿子。

二、有广度的人,写有深度的文

大一刚入学,老师就告诉我们记者是一个杂家,需要掌握多门技术和知识。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这几天的培训中,经常听到老师们说情商这个词,每次采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严老师在采访姚玉峰之前,研读了大量医学以及眼科方面的材料,这样才可以与姚医生深度对话。手握百家知识,心怀万千思绪,方能写出好文章。张姝老师用自己十几年的从业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在技术发展的浪潮中守住自己的受众,让记者写出来的新闻得到别人的赞赏,如何拥抱互联网时代,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连接用户,增强用户粘性,获得持续的关注度。张老师在杭州发布任职的一年半时间内,给平台增加了60万的用户,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深耕本地内容、增强与用户的互动,是张姝老师提到的法宝之一。刚到电视台的时候,有几个朋友说现在没有人看电视新闻,更别说地方台新闻,建议我到其他平台上工作。我想,在传统媒体被唱衰的今天,如何让其焕发生机,如何让地方新闻成为“地方人”每天必看的内容,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命题。

五天的时间过得很快,与其说增加了多少业务能力,不如说是听前辈们讲述如何成为一名好记者,是一场心灵的洗涤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让立志在新闻行业有所作为的我们步履更加坚定。道阻且长,选择了新闻这条道路,就少一些浮躁,做一个有心人,不断学习,一路成长。

 

时间:2018-08-01 来源:
作者:余杭电视台全媒体部记者 常艳荣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