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谨之:感人至深是精神

感人至深是精神
——“四向四做”要求给予党报记者的思考

  当我敲响键盘时,时间又跨越了一个半年。这个“半年”的起始点是2016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四向四做”的具体要求。这已翻过的150多天,我目睹曾经的未来沉积为过去,再由过去畅想着未来。

  从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2016年年终报道,到省纪委全会、省两会、全国两会,再到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会前报道,每一篇在纸媒端、新媒体端与读者见面的稿件,都是为当下“刻下”的印记。横竖撇捺间,收拢被采访者的观点、精神与经验,编织成千姿百态的鲜活故事。

  我自以为做得还算合格:试水的新媒体稿件,在省委巡视组内部引发了讨论和积极反馈;两次“两会”的重大政治报道任务,坚持唱好主旋律,顺利完成;记者节里,我第一次端着摄像机迈入省纪委信访室的大门,让原本颇令人有距离感的话题得到生动的视觉呈现。

  但面对“你自己信吗”的责问发难、传播力指数考核的压力,我也不免战战兢兢,常沉浸在“自省吾身”的惶惑中。在泥沙俱下的新媒体时代,我拷问着自己的初心?我为何做记者?我还在坚持初心吗?我还能坚持初心吗?

  今年的全国两会有些特别——这是本届政协和人大的最后一次全体会议。随团半个月,我看到代表们,特别是那些基层代表的显著改变:面对镜头,他们更加从容自信;接受采访,他们更想表达自我。

  面对面时,我深深感受到他们的热情、执着、急切与渴望。有人说,“这是我最后一次来北京开两会,但带来的建议一点不比往年少”;有人说,“这个建议我连续提了4年,今年我还是要提”;有人还说,“这一次我想抓住机会,再多说几句”。

  是的,他们关注的问题或许很小,只是小区的消防痼疾、婚姻法里的若干细节、安乐死的合法化。但他们不懈怠、不轻视、不放弃,上大声呼吁,发动代表们联名提交,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点,不也正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北京的深夜,在键盘的击打声里,望着代表房间内依旧亮起的灯光,我无数次地反问自己,纵使手中的笔所能改变的东西很少,但这些值得尊重与敬仰的精神,我是否依旧做了足够的努力去诠释与传递?我是否能展现新时代里两会精神之一二?

  今年4月,我出差前往湖州安吉,为一个已长眠在照片中的人——县水利局原总工程师谷红卫。他很平凡,默默奋战在水利战线30年,足迹遍布县域内大大小小的所有水利工程,却没有留下几张工作照。他很不平凡,因为野外测量,小腿上没有一处好皮;为让单位尽快度过资金困境,他掏出自己的积蓄,抵押过自家房子。

  说着他,七尺男儿默默红了眼眶;翻着采访笔记,我也曾潸然泪下。是的,小人物的精神也能打动人,或者说,小人物因为平凡,他们的精神更能感染人。无数他们的故事,汇聚成时代洪流。读懂他们的故事,展现他们的精神,才能呈现给读者一个“复杂而深刻”,却也平凡而鲜活的中国。

  当新媒体的时代伴随着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到来,我们拥有了开疆拓土的机遇,也不得不面对更强大的竞争对手。当带着全媒体记者包出发,我也曾害怕碰壁,也未知路在何方,但现实却给了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在浙江代表团候机的萧山机场,没有人在我们的镜头前躲闪;在全国两会的驻地,代表们友善地敞开房门,让我们更近距离地观察他们与会时的真实状态,尽最大可能配合我们完成一次次全媒体报道。面对新媒体,采访对象如此开放、积极,我们又怎能在全新的舆论场竞争中固步自封、踟蹰不前?

  还有更多人在激励着我,那是 “战友”们的勤勉与进取,更是那些年龄与父辈相仿的师长,他们眼中仍未淡去揭露时弊的锐气和勇于创新的果敢。他们俯身改稿、带队采写的身影,我终不能忘。他们也敲打我的初心,让我觉得不可辜负。

  这个时代,冗余的是苛刻的指责,缺失的是理性的自问。人们总批判中国社会的礼崩乐坏、道德失守,但中国人能否保持理想中“中国人”的样子,取决于当下的文化气候和社会氛围。这与教育、舆论、宣传息息相关,也正与新闻从业者,密切相关。

  不回避、不退缩、不胆怯,不忘了为什么站在这里、站在当下。在社会的舆论场中,我们是忠诚的战斗者,更应是勇敢的开疆人。

  在与这些精神的无数次照面中,我被打动,被感动,被激励,也被鼓舞。我一遍遍告诉自己,你需要勤奋和投入,把最动人最具感染力的东西拿出来,需要对得起世界展现在你面前的样子,对得起你所拥有的发声平台,对得起时代交付的使命,让所有值得铭记的人和事,郑重走入历史的记忆。

  要把打动自己的精神传递好,把手中的文字立起来,这是操守,更是责任。

 

时间:2017-06-13 来源:浙江省记协
作者:浙江日报全媒体政治新闻部记者 丁谨之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