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民共情,做有温度有情怀的报道


——在全省抗疫一线记者代表座谈会上的发言

人民日报浙江分社记者 窦瀚洋

回顾这两个多月的新闻报道,从疫情防控到复工复产,《人民日报》总少不了浙江元素与浙江故事。

如今,如果有人问我,为啥浙江的防疫复工做得那么好?我一定要这样回答他:请走进社区街道,请下到工厂车间,答案都“藏”在基层。

做了两个多月的防疫复工报道,对于浙江经验,我已是“如数家珍”了。从最初的“健康码”到现在的“城市大脑”,精密智控、链式复工让浙江真正做到了“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但细一琢磨,这背后凝结着大家的智慧,少不了每一位浙江人的支持与努力。

人民日报记者间流传着一句话,“要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都说故事来源于生活,所以今天,我更想聊一聊这场人民战争的主人公——最平凡的老百姓。

翻翻曾经写过的新闻报道,我发现,最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文字中,人民群众永远不会缺席。我还记得绍兴的女企业家徐爱华,举全厂之力转产,新设防护服生产线,这份担当让我感动至今;我还记得宁波的年糕店老板乐一军,坚持为卡口值班志愿者送夜宵两个多月,被人亲切称为“夜宵哥”,这种坚守让我佩服;我还记得那群为温州“救援”的青年志愿者,尽一己之力向家乡驰援防疫物资,这片赤子心令我动容。

记得去年,我曾为本报社会版采写过一位杭州的外卖小哥姚权刚,前不久,省里的新闻发布活动请来了抗疫一线的6位普通工作者,其中一位就是“姚哥”。听完他的故事,我感动地在微信上为他点赞打气,我还记得“姚哥”回给我一个“害羞”的表情,对我说,自己只是做了点有人情味的小事。

姚哥的这番话让我突然明白,正是这些有人情味的小事,汇聚成了大爱,才取得了今天的战绩。这份功劳,属于人民。

新闻工作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记录者。防疫复工还在继续,身在浙江,爱在浙江,作为一名党报人,我还想为浙江,为浙江百姓记录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故事。

日期:2020/04/18 来源:浙江省记协   编辑: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