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嘉兴]传承红色基因 不忘初心再出发
2019/06/09 来源:嘉兴在线-掌上嘉兴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荣明
——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记者跟随“我和我的祖国·红色之旅”主题采访团走进河北

这是一次初心之旅,红色之旅,也是一次增强“四力”之旅。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 5月28日至31日,记者跟随省记协组织的“我和我的祖国·红色之旅”采访团走进河北,从冉庄地道战旧址到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从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到孙犁纪念馆,从革命圣地西柏坡到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古城,记者们一路寻访革命遗迹,锤炼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采访团还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雄安新区,亲身感受未来之城的规划、建设和发展进程。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重温革命历史,追思战争岁月,感受时代发展的雄浑脉搏,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下面撷取踏访冀中大地抗战遗迹的几个场景。

地道战旧址,聆听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5月28日上午,当记者走进地处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镇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时,村庄街道里不时飘来歌曲《地道战》激昂的旋律,瞬间把我们带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地道战旧址门厅内的军民抗战群雕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进行灭绝人寰的“大扫荡”。面对民族危亡,中华儿女奋起抗战。地道战就是冀中军民的伟大创举,是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有效作战形式。冉庄人民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巧妙地设计了各种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的作战方法,在普通的村庄,创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又一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伟力。

记者跟随讲解员先后参观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并实地走进了幽暗逼仄的地道。展厅内陈列着抗战时期的图片、实物等珍贵的革命文物,每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讲解员告诉记者,抗战时期,冉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打死打伤2100余名,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近年来,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的游客每年都达100万以上人次,电影及电视剧《地道战》《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等10多部影视片在此拍摄,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得知浙江采访团前来采访,今年67岁的李新婷老人专门从家里赶来,向我们讲述地道战的故事。李新婷是抗战烈士家属,她的堂兄和二叔都曾在抗战中英勇战斗过,二叔李振其年仅21岁就为国捐躯。李新婷在小学老师岗位上退休后,全身心地整理抗战故事,并义务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解。“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李新婷说,她之所以给人们讲述这些,就是要告诉大家,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的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屈辱和苦难,要珍爱和平、居安思危,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记者们采访抗战烈士家属李新婷老人

如今,在冉庄街头,千年古槐依然挺立,铁钟高擎,它见证了不屈民族的智慧和英勇,无声地叙述着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时时警示人们不忘初心,永续奋斗!

冉庄街头挺立的千年古槐,无声叙述抗战历史

攀登狼牙山,追思五勇士的壮烈事迹

上了点年纪的人大多都看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抗战影片《狼牙山五壮士》,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和日军作战到弹尽粮绝后跳下山崖的悲壮故事。

5月28日下午,采访团一行追寻英雄的足迹,专程前往位于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参观了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记者们还爬上1000多级台阶,登上了山顶,瞻仰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追思五位勇士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

陈列馆内设置的五勇士血战狼牙山场景

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某部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班长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他们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以为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于2001年落成,由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写馆名。记者跟随讲解员仔细参观了各个展厅,一幅幅图片、一页页历史资料和一件件抗战文物,生动再现了我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英雄业绩和悲壮历史,也进一步揭示了日寇在我根据地犯下的滔天罪行。陈列馆运行后,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络绎不绝。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半个多世纪以来,狼牙山五勇士热爱祖国、坚强不屈、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迹,激励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采访团成员在五勇士塑像前合影

深入白洋淀,寻访雁翎队的光辉足迹

前往白洋淀前,记者专门重读了著名作家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不仅惊叹于历久弥新的荷花淀文学流派的清新朴素,更为小说中描述的白洋淀儿女在抗日战争中的坚贞勇敢而感动。

5月29日,采访团一行乘船进入白洋淀。一路行来,只见河淀相连,沟壕交错,水村园田星罗棋布,成片芦苇迎风摇曳,好一派美丽的芦荡风光。

白洋淀中的碧波苇海

而这一片片美丽的芦荡,是革命的芦荡,红色的芦荡。抗日战争时期,在白洋淀地区,活跃着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这支队伍从一开始就在中共新安县三区区委领导下,凭借社会基础牢、水上本领强、地理形势熟等优势出没于芦荡,端岗楼,除汉奸,痛打包运船,截断敌人水上运输线,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牵制了敌人兵力,成为一支独具特色的冀中抗日武装力量。

在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由于事先作了联系,白洋淀景区原管委会主任张奇元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为采访团作了详细的讲解。雁翎队纪念馆坐落在白洋淀中心的白洋淀文化苑景区,馆内设置了18个主题鲜明的展厅,通过大量翔实、丰富、珍贵的历史照片、图表、文献资料、流传下来的实物、形象雕塑等,以及运用电光声等现代化艺术手段,生动再现了闻名中外的白洋淀雁翎队,神出鬼没、英勇顽强地打击日寇的生动场面和光辉战斗历程。张奇元告诉记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近年来每年吸引了100多万游客前来参观,而且还在逐年递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岁月磨平了多少往事,而雁翎精神却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雁翎精神必将世代传承,发扬光大,成为白洋淀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雁翎队纪念馆中展示的抗战文物、史料

2017年4月1日,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碧波万顷、荷塘苇海的白洋淀滋养着这片大地,今天,新时代的建设者,以实际行动回馈着白洋淀。

来源:嘉兴在线 部分图片由同行记者提供

编辑:刘卓文


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19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