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记协网 >> 我和我的祖国采风专题
[舟山新闻广播]红军长征第一村里的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2019/01/24 来源:舟山广播电视总台  FM99.8舟山新闻广播 刘时婕

* 此文为“FM99.8舟山新闻广播”广播文字稿

传承红色基因,探访老区新貌。近日,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了“喜迎华诞,增强‘四力’”——“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报道系列采访之老区行活动,深入闽西赣南等地,追寻红色足迹,品味风土人情。今天,让我们跟着新闻998记者刘时婕,去到当年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出发点的福建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上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出录音——中复村20190123】

【出同期声歌曲渐入——长汀红色民歌《风吹竹叶响叮当》风吹竹叶响叮当噢,旧年红军涂坊上噢,朱德打得汀州破噢,打得敌人一扫光噢......】

在福建闽西长汀与连城的交界处,横亘着莽莽苍苍的松毛岭。1934年9月30日,中央红军第九军团从松毛岭下开始了载入史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85年后的今天,伴着悠扬的长汀红色民歌《风吹竹叶响叮当》,记者走进这个“红军长征第一村”,去追寻先烈的足迹与故事。

走进中复村白墙黑瓦、飞檐翘翅的观寿公祠,喜鹊巢式的门楼前竖立着一块刻有“零公里处”的石碑。一个衣着朴素、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早已在此迎候记者多时。他叫钟鸣,中共党员,红军后代。钟鸣的叔公钟汝庭1934年参加长征,在湘江之战中牺牲。他当过教师,后去北京做生意,2012年回村,曾当过村委会主任。这几年,他义务当起了村里的讲解员,为来客讲述当年红军在中复村的战斗故事和当地的红色历史和文化。

一声“乡亲”拉进了记者和钟鸣的距离。钟鸣带记者一路走,一路看,各种红色历史人物、事迹、民歌等信手拈来。钟鸣说,当年,中复村的所有百姓全力以赴支援红军,他们或帮挖战壕、修工事参加战斗,或运物资、送食物,或组建担架医疗队抬治伤员支援松毛岭保卫战。当年的中复村是“家家无门板,户户无闲人”,甚至连村口的木桥都命名成了红军桥。钟鸣【出录音——钟鸣20190123-1:这桥是红军当年的征兵处,当年乡亲们把这座桥叫做红军桥,其实就是他们心里面连接共产党,连接红军,及其连接党的干部们的他们心中的连心桥。】

钟鸣告诉记者,旧时的中复村几乎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红军来到这里,打土豪、分田地,打破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老百姓欢欣鼓舞。松毛岭战役前后,当地百姓纷纷自愿加入红军,拼了命的跟着往前走。而对很多家庭来说,这一走,就是天人永隔。一种形象的说法是:“平均每走一里长征路就有一位闽西子弟兵倒下”。钟鸣【出录音——钟鸣20190123-2:我们就说这政府已经在册的、追认的六百多位红军烈士,时至今日,我们民政局有据可查的,发出烈士证的只有276本。那是因为很多烈士他没有结婚没有后代,当我们政府发烈士证的时候,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没有亲人帮他领证。很有感触,我家两个叔公,没后代,是烈士,证发不了,我们没权利帮他领,我曾祖父曾祖母没有活到建国就不在了,就这样。】

由于战争的颠沛流离和信息的闭塞,许多牺牲的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就地掩埋,甚至找不到遗骨。多年来,钟鸣和一群红军后代辗转全国各地,数次重走长征路,去找寻烈士的遗迹。他说,这是他的信仰,也是他的执着。钟鸣【出录音——钟鸣20190123-3:我们都是一个群体,虽然有的时候,就像我们去湘江,找到的是我们自己的亲人,但是因为很多人没后代了,我们走的时候就讲:所有我们闽西的乡亲,都跟我回家了!就这样叫,我们来不管你有没有后代,我们就代表你的后辈来,就这么讲。 】

因为血脉里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钟鸣对自己的讲解员工作倾注了无限激情与热爱。被问到当初为什么想到当义务讲解员呢?”钟鸣表示,他之所以坚持多年义务为客人讲解,就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让长征的精神代代相传。

交谈中,钟鸣还告诉记者一个颇有意思的故事,钟鸣【出录音——钟鸣20190123-4:2018年下半年,有一群一年级的小学生来到中复村上传统课,一年级我们又不好讲,我就把这些东西慢慢讲给他们听,讲详细一点,后来我就问一个小姑娘,不到十岁,我问今天我讲了这么多你听到了什么,她想了一想说:我知道,红军不怕死。我说,那就对了孩子,红军连死都不怕,那你就不怕读书了,这个就是很实在的,对她读书就是一种促进作用。】

对钟鸣来说,不管事业、工作乃至是生活,长征精神都是动力源泉。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巍峨的松毛岭依然屹立在闽西大地,钟鸣说,他会将这份讲解工作坚持下去,将红军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铭记历史,继续前进。

编辑:刘卓文


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1912号